對顧準著作出版的補充
品書齋
作者:賀越明
《炎黃春秋》今年第一期盧惠龍的《〈顧準文集〉出版的曲折》和第三期唐繼無的《也說〈顧準文集〉的出版》兩文,對於這位現代思想家著述問世背後的曲折經過,從不同的角度作了較為詳細的披露,讀後令人感慨。機緣巧合,我這局外人也恰好知曉一點內情,寫出來或可作為補充。
1991年夏天,我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留學,友人張誌國應邀到鄰近的美國東西方中心做訪問學者,他是上海人民出版社青年修養讀物編輯室副主任,因在滬上時相過從,於是經常碰麵閑聊。一天聚談時,張誌國向我展示了一厚疊鉛印的文稿,說是顧準先生的一部文稿,原計劃在他供職的上海人民出版社付梓,稿已編竣,但最終未能成事,有同事托他帶出國來,看有無可能在海外出版。恰好因父輩關係,我於八十年代初即拜識會計界泰鬥潘序倫先生,為之整理過一些文字,得以知悉顧準早年被他收為立信會計事務所練習生並成其得力助手及後來投身革命的經曆;還聽曾與顧準同事的幾位老人談論,顧自學成材而才氣橫溢,建國之初有次和他們吃飯,興之所至竟脫口說道:“像我這樣的人,是可以當副總理的。”他其時任上海市財政局局長兼稅務局局長,兼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部副部長、中共上海市政府黨組成員,官已不小,但出此豪言仍可謂自大或曰“狂妄”得令人震驚!因見我對顧準並不陌生,於其五弟陳敏之亦有所知,張誌國便爽快地將文稿借我一閱。這正是先編成《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後成為《顧準文集》的那部書稿,前麵有王元化先生所撰大力推薦該書的序言。
自文革結束,進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顧準生前著述的《會計原理》、《社會主義會計的幾個理論問題》、《希臘的城邦製度》和迻譯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經濟學論文集》均相繼順利出版,唯獨《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一書的問世,與他的人生遭遇一樣,可謂一波三折,命運多舛。1977年,即顧準辭世後第三年,陳敏之利用空閑,將亡兄當年陸續寄來的筆記式通信,加以整理分類,重新抄寫了一遍並裝訂成冊。因為這些信件用的是廉價的薄信箋,字又寫得小,顯然是圖分量輕而容量大,但肯定經不起長期存放。重新繕寫一份,一方麵是為了借此保存下去,一方麵也是為了翻閱方便,最初並不存有出版的奢望。1984年,文化界一位顧準的友人讀到顧準這本筆記體的通信集,讚歎不已,熱心地推薦給北京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希望能夠出版。負責審讀的編輯讀後寫下評語:“深感作者知識淵博,很有見識。也許是因為兄弟之間的探討問題,直抒胸臆,不諱權威。……此文寫於那種不講學術、不講科學的時代,實乃不凡之作。”總經理範用也認為:“今固然要力求係列、成套等等,但對於各色各種的單本的‘奇書’始終要給予支持。……顧準之作,我想是屬於‘奇書’之列的。”然而,到1986年,這部“奇書”又通過那位友人,被默默地退了回來。這部書稿,在文化界人稱“什麼書都敢出”的出版家範用手裏都未能出版,可見其中觀點之尖銳和見解之深邃。
據張誌國說,1987年初,陳敏之又滿懷希望,把請人重新謄寫並校對的這份書稿送到上海三聯書店。與在北京一樣,編輯也認為很好,可以出版,但結果還是未免退稿的命運。這年年底,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原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部長陳同生之子陳申申讀到這本書稿後,主動熱忱地向上海人民出版社寫信推薦。於是,就有了唐繼無先生文中所說在其引領下見陳敏之並接下書稿的緣由。該社資深編輯夏紹裘認真審讀後在1988年6月寫下的審稿意見,我在那部鉛印的文稿後麵讀過,其中說“全稿文字凝練曉暢,筆鋒犀利,激蕩人心,讀來愛不釋手”,驚歎“作者竟能在文化革命萬馬齊喑的年代,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這一係列真知灼見,他的智慧和勇氣實在令人欽佩”;並認為“作者忠於革命,熱愛人民,他寫的文稿出於憂國憂民之心,具有嚴肅的科學態度,從觀點到語言都不超出學術範圍”。隨之,社內三審通過。1989年年初,陳敏之校讀了清樣,又請王元化撰寫了一篇序言,隻等開機付印。不料再次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