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分析課程的教學改革初探
課程整合
作者:劉媛媛 楊亞平 路春娥 張征林
摘要針對藥物分析課程的特點和基本要求,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個人的創新能力為目的,從理論、實驗和實踐教學等方麵,對東南大學成賢學院製藥工程專業藥物分析課程進行改革與探討。
關鍵詞藥物分析;教學改革;理論教學;實驗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3-0107-02
製藥工程專業屬於藥學、化學、化工、生物技術等專業的新興交叉學科和朝陽產業,也是近年來人才需求最熱門的專業之一。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緊密依托東南大學的學科優勢,自2007年起開設製藥工程專業,培養學生掌握新藥研發技術,強調製藥工藝和工程技術的結合,強化工程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專業還設有“藥品質量控製技術”方向,側重於培養學生掌握藥物分析、藥品檢驗、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與過程質量控製的基本知識,具備進行藥品生產、全程質量管理及各類藥品檢驗分析的基本能力。
作為成賢學院製藥工程專業的重要分析類專業基礎課程,藥物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樹立強烈的藥品全麵質量控製觀念,使學生能勝任藥品研究、生產、供應和臨床使用過程中的分析檢驗工作,具備解決藥品質量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1]。課程涵蓋了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藥劑學和中藥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知識、技術密集和多學科交叉、實踐性強、應用麵廣、內容更新快的特點。成賢學院的藥物分析理論課程為32學時,實驗課程為16學時,這就形成了計劃學時少和教學信息量多的矛盾,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將所有的常用藥物逐一講解,也不可能逐一回顧所有涉及的基本知識。
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針對成賢學院製藥工程專業藥物分析課程提出教學改革和創新方案,通過調整教學結構和內容,擴充課程知識麵,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符合時代和市場要求的製藥專業人才。
1 與分析化學、儀器分析教學結合
藥物分析、分析化學和儀器分析這三門課程在內容、教學和實驗上互為基礎,相互交叉,其中分析化學在藥物分析中占比重最大,其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藥物分析的學習和學生從事藥物分析工作的能力。然而,分析化學隻重點介紹各種分析方法的原理,使學生在學習時對各種方法在製藥工程領域中的作用認識不深,因而主動應用分析化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藥物分析的能力常顯不足。因此,在藥物分析的教學中,應加強與分析化學的聯係。例如,化學分析法中的剩餘量滴定法在2010版《中國藥典》中應用較多,如水解後剩餘滴定法測定阿司匹林,剩餘堿量法測定氯貝丁酯,剩餘碘量法測定異煙肼,溴量法測定5位取代基含不飽和鍵的巴比妥類藥物等。因此,應加強化學分析法的理論及實驗教學。
從課程的發展前景看,儀器分析法是藥物分析的發展趨勢。原有的藥物分析課程多集中在容量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紅外分光光度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的討論上,而對其他現代儀器分析方法的介紹較少。然而,隨著生物製劑、中藥材成分分析、中藥製劑和藥代動力學等新型藥物分析任務的不斷湧現,舊有的分析方法往往不能滿足藥品分析任務的需求[2]。2010版《中國藥典》中,色譜法已成為目前藥物含量分析的主流方法。所以,在藥物分析的教學中,加強色譜法的理論和實驗教學,有利於學生對藥物分析的掌握。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麵,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應加強新型儀器分析方法和技術的介紹,如LC-MS、GC-MS等,並針對各類藥物的適用方法做相應的深入講解。
2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資源
由於藥物結構式多、課程信息量大,應改變過去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網絡環境下多媒體教學的優勢[3],把原本枯燥的藥物化學結構和分析過程用生動形象的動畫方式和動態模型講解,同時利用色彩、字體、格式、標注、強調等多種方式突出課程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此外,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提問式教學,給學生布置一些藥物分析方麵的小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製多媒體課件,走上講台講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個人創新能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此外,還可建立藥物分析課程網站,方便教師與學生互動。成賢學院正在建立化工與製藥工程係網上教務平台,提供藥物分析的網絡課件和學習資料,並設置討論版,增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及時解決學生課後遇到的難題,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網站以小木蟲等學術網站為根基,提供製藥工程相關領域的新動態和新進展,使學生明確自身發展的方向,增強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