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意識培養為導向的機械製造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整合
作者:梁發周 孟海燕 劉華英
摘要圍繞機械製造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問題,介紹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內容,突出工程意識的教育理念。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提高教師工程素質等方麵的探討,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工程意識;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3-0105-02
工程意識是現代工程師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也是當今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環節之一。工科教育側重於解決工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不確定的,有的甚至包括未知領域,所以必須用解決工程問題特有的手段和方法來解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必須注重加強學生工程意識的培養,使他們能獨立思考各種工程問題,抓住複雜多變的實際問題的主要矛盾,具備工程簡化能力,建立合理、經濟、簡便解決實際工程的能力及結合實踐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合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1]。
“機械製造技術”是高等院校機械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技術課程,是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環境變化的一項課程改革。課程的知識體係中既含有製造理論知識,也含有製造工程實踐知識。因此,在課程教學活動中,以工程觀為導向,突出工程這一主題,幫助學生建立工程概念,樹立學生的工程意識,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工程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的“機械製造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作探討。
1 以重視工程意識的培養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首先,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要符合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作為應用型工科院校,培養目標應是基礎知識紮實、技術水平過硬,而且工程意識強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工程教育應該是根據現代工程特點,重新整合工程教育體係,將工程意識的培養分散到工程教育的課程體係上去,使之與知識的教授融為一體,為現代工程複雜問題的合理解決提供更為集成化的知識體係和工程人才[2]。
作為機械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機械製造技術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為:以製造工程為主線,按照“重基礎、少學時、低重心、新知識、重實踐”的原則,打破原來的多門課程分立的格局,將多門專業課程中的核心教學內容整合提煉,刪除不同課程中的相同的內容,補充現代製造技術和工藝,整合後的知識模塊主要有金屬切削原理、機械製造工藝及裝備和先進製造技術[3-4]。
其次,要在全體教師中加強工程意識的學習,提高綜合工程素質。要使學生在校期間獲得較強的工程意識的培養,教師工程素質的水平是有決定意義的。工程意識強、高水平的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日常交流中對學生工程能力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一方麵在青年教師的入職培訓中加入工程教育環節,安排有工程背景的教授為青年教師授課,組織青年教師去企業參觀學習,了解生產過程;另一方麵,通過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鼓勵教師與企業合作開展工程項目等方式,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工程觀念。另外,聘請企業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到學院任兼職專業課教師,學院的青年教師通過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交流和學習,也是培養專業課程教師的有效途徑。
2 以理論課教學為基礎,加強工程意識培養
首先,在理論課程的教學中,正確認識本課程在培養計劃中的作用和地位。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是在學習了金工實習、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和工程材料與熱加工工藝等專業基礎課程之後的課程。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對課程之間的相互聯係以及製造過程是比較模糊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製造工程為主線,將已學課程和本課程以及後續課程的相互關聯性介紹清楚,並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工程意識訓練。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調動學習積極性。
其次,在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正確認識課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係。機械製造技術課程涉及的內容多,影響因素複雜。根據多年一線生產實踐和教學經驗,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圍繞製定機械加工工藝過程中所需的各種能力要求,內容包括材料的選用和熱處理、機床和刀具設備及其運動參數的選擇、專用夾具的設計、加工過程中的質量控製和加工後的質量分析等,以真實航空製造背景開展教學,並注重單個零件製造過程和整台設備製造完成知識的綜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