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三四十年代,敏於行,訥於言的巴金先生,也曾受無聊小報,社會小人的謠言攻擊。巴金先生有一句斬釘截鐵的話:“我唯一的態度就是不理”!因為你若起而反擊,“小人”反倒高興了,以為他們編造的謠言發生了作用。
胡適先生也在《胡適來往書信選》致楊杏佛的信中寫道:“我受了十餘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太過火,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於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願挨罵。”
巴金,胡適都不愧為大師級的人物,麵對他人的辱罵表現出如此平靜、幽默與寬容,這不失為排除心理困擾的妙藥良方。
人的一生誰都難免會遇上難堪的誤解,遇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評甚至辱罵,但要記住:不要因為對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評或難聽的辱罵,而變得像對方一樣失去理智,那樣隻會讓結果更糟糕。
還記得古希臘神話裏那則仇恨袋的故事嗎?赫格利斯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力士,從來都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的。因此,他是何等的躊躇滿誌、春風得意,唯一的缺憾就是找不到對手。有一天,他行走在一條狹窄的山路上。突然,一個趔趄將他險些絆倒,定眼一瞧,原來腳下躺著一隻袋囊,他猛踢一腳,那隻袋囊非但紋絲不動,反而氣鼓鼓地膨脹起來。赫格利斯惱怒了,揮起拳頭又朝它狠狠地一擊,但它依然如故,仍迅速地膨大著。赫格利斯暴跳如雷,拾取一根木棒朝它砸個不停,但它卻越脹越大,最後將整個山道堵得嚴嚴實實。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的赫格利斯累得躺在地上,氣喘籲籲。一位智者走來,見此情景,困惑不解。赫格利斯懊惱地說:“這個東西真可惡,存心跟我過不去,把我的路都給堵死了。”智者淡淡一笑,平靜地說:“朋友,它叫‘仇恨袋’。如果你不理會它,或者幹脆繞開它,它就不會跟你過不去,也不至於把你的路給堵死了。”
人生在世,人際間的摩擦、誤解乃至糾葛、恩怨總是在所難免。肩上扛著“仇恨袋”,心中裝著“仇恨袋”,生活隻會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了,最後,隻會堵斷了自已的去路。
現代醫學認為,人在生氣時,體內的腎上腺素含量顯著增高,交感活動性物質增加,促使小動脈收縮痙攣,致使血壓升高。同時,生氣還會導致心跳加快,耗氧量增加,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等。生氣既對身心有害,那麼是不是一定把怒火壓在心底呢?當然不是。
實踐證明,生氣固然有損健康,但怒而不泄同樣對健康無益。英國一位權威心理學家認為,積存在心中的怒氣就像一種勢能,若不及時加以釋放,就會像定時炸彈一樣爆發,可能會釀成大難。正確的態度是疏泄怒氣,適度釋放,可將心中的不滿坦率地講出來,找知己好友無所顧忌地傾聽、寫信、寫日記,使怒氣在字裏行間得到排解。還可以到室外打球、跑步、爬山,呼吸新鮮空氣,讓怒氣與汗水一起流淌出來;亦可通過情緒轉移的方式,或埋頭工作,或欣賞一場音樂、戲曲,以求得心理平衡。
據說,國外有個叫“出氣室”的處所,專供人去出氣,受氣的人進得門去可對膠製的人模型拳打腳踢,打他個鼻青臉腫,人仰馬翻,以泄心中塊壘。現在生活壓力大,總有些怨氣抑鬱在胸,如果哪個有識之士在大街上建個“出氣超市”,肯定門庭若市,生意興隆。
品味幸福德國哲學家康德有句名言:“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從而使自己減少快樂,增加了痛苦。用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這不是智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