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是呀,何苦要氣?氣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氣隻會讓我們的麵孔僵硬而多皺,弄不好還會由於過度氣憤而導致身體不舒服。
當你在人行道上按規矩走路,粗魯穿行的汽車、摩托車居然差點把你撞倒;你省吃儉用買來一台冰箱不到一個月就壞了,去找廠家維修別人愛理不理;每天三更半夜你剛剛入睡,樓下大排檔的喝酒猜拳聲吵得你神經衰弱;比你水平低、能力差、資曆淺的人,因為會拉關係,而得到提拔重用;還有什麼以權謀私,貪贓枉法、謀財害命……看看這些,哪一樁哪一件不讓人氣破肚皮呢?如果不凡事想開一些,我們氣得過來嗎?
夕陽如金,皎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裏還有時間去氣呢?
雖然不能說造成自己生氣的所有原因都是別人的錯,但大多數情況的確如此,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公共汽車站,大家都在排隊等車,你排在前麵,可汽車一來,後麵的人不按秩序蜂擁而上,拚命往裏擠,等你上了車,不但座位沒有了,連個站得舒服一點的地方也沒有。你一定很生氣,也許氣得麵紅耳赤,心跳加快。這是人們普遍的、自然的心理反應。此時,你生氣並不是因為你的錯,你遵守秩序、講公德,應該心理坦然才是,錯是在那些不講公德、素質不高的人身上。
拿著別人犯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還為此火冒三丈,傷心傷脾的,你覺得這是否值得?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這顯然不是一種智慧的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牽掛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才讓我們的情緒起伏,變得不快樂。生氣時,我們如能多想想“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我不為了生氣而交朋友的……”那麼我們會為我們煩躁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詳。
生氣有百害而無一利,生氣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受到最大傷害的就是自己。生氣使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氣促心跳,血壓升高,甚至可能誘使疾病突發……所以,生氣等於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尤其是那些“氣人為樂”的人,使你生氣正是他的目的。何況生氣起來拍桌子、摔杯子、聲嘶力竭,青筋暴脹,不但自己難受樣子也難看,還傷了身體,損了形象,何必呢?
人在生氣時往往缺乏理性思維,容易失去判斷、衝動行事。所以,遇到什麼事,先告誡自己不要馬上生氣,不要因為衝動的情緒,而壞了後麵的事情,那就更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