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人心向背(1 / 2)

十二、人心向背

一個人要成就一番大事,得明主很關鍵,你扶保的那個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所創成就的高低。

郭嘉可謂是一個少年英才,在田豐的推薦下,他投靠在袁紹帳下,然而,郭嘉很快發現袁紹並非明主,便悄悄離去,弱冠隱居六年,後來在荀彧的推薦下投奔曹操,郭嘉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核心謀士,這一點兒毋庸置疑。我們再看看田豐,在袁紹處也是提出不少有價值的意見,開始時,袁紹能采用他的意見,消滅了公孫瓚,平定河北;當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開始公開反曹,曹操親率大軍攻打劉備時,田豐建議袁紹發兵攻打曹操後方,袁紹因為自己兒子生病當父親的離開不合適而不出征,是兒子生病陪著重要呢,還是趁此良機大敗曹操一統北方重要?試想這樣一個婦人之仁的袁紹,離明主的標準相差甚遠。這一次,田豐的計謀被袁紹拒絕,使田豐的抱負沒能實現,袁紹自己也喪失了一次打敗曹操的絕好戰機。曹操打敗劉備後,劉備來投袁紹,此時戰機已失,可兒子的病好了,袁紹想出兵攻打曹操,田豐力勸,讓袁紹憑借黃河天險,統領四州兵馬,內重農耕,外聯英豪,發展自己;然後,挑選精銳奇兵,輪番騷擾黃河南岸的曹操,敵援右我攻左,敵援左我攻右,這就是典型的遊擊疲敵戰術,這與後來的我黨提出的遊擊戰法類似,其目的就是保存自己,襲擾敵人,把敵人拖累拖垮,最終消滅敵人。隻可惜,田豐的計策再一次被袁紹拒絕,田豐說出兵必敗,袁紹聽慣了手下溜須拍馬的話,此時已經容不下田豐了,剛而犯上的田豐,最終惹怒了袁紹,被關了起來。曹操得知田豐被關後,大喜,說“袁紹必敗”,但曹操心裏又不免生出愛才之心,歎曰,“假使袁紹用田豐之計,勝敗尚未可知也。”他這是在為田豐惋惜。袁紹官渡之戰打敗,如果他能反思自己的過錯,逃回之後重用田豐,或許還有轉機,隻可惜,袁紹太看重自己的麵子了,認為沒有臉見田豐,於是派人去獄中把田豐殺死了。

袁紹看重麵子,最終丟掉了北方四州、丟掉了一切,可見,一個君主昏庸,即使有再好的謀士輔佐都成不了大事,許攸在官渡之戰時,意見不被袁紹采納,結果一氣之下跑到了曹操的營中,曹操連鞋子都顧不上穿就跑出來迎接許攸,結果曹操用許攸之計偷襲烏巢,最終大敗袁紹。兩大陣營的對峙,說到底是人才的對峙,從袁紹與曹操對待人才到態度,誰勝誰負其實在戰前就已經決定了。郭嘉、許攸、田豐,最初都是袁紹陣營的謀士,郭嘉有預見性,早早的跑到曹操一邊,結果幫助曹操統一北方,成就了霸業;許攸屢屢不得誌,這才臨陣倒戈,幫曹操打贏了一個官渡之戰,僅有一戰之功;田豐抱著愚忠的心態,自己的抱負不但沒能施展,最終也死在了昏庸的袁紹手中,豈不悲哉,可見,投靠明主,對人才的才能施展至關重要,明主不給你提供平台,一切都是零。

明主是相對的,有一定的曆史性局限性和階級性局限性,就像秦始皇,他修長城在當時算是****,可千百年後,長城卻成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成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功績,秦始皇焚書坑儒在當時算是****,這使得中華遠古聞名毀於一旦,我們可以追溯的曆史,在夏商周之前還有上千年,至少三皇五帝的曆史是有過記載的,隻可惜今天我們隻能當成神話傳說來形容了,要麼就是千辛萬苦的通過考古發現來推算,這些惡果都是秦始皇造成的,但秦始皇仍然不失為千古一帝,他焚書坑儒的舉動,促進了中華思想的統一,此後,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麵在後世再也沒有出現過,“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那種天下一統、四海一家的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從此之後,打斷骨頭連著筋,總體上融為一體,很難再有大的分裂了。即使是三國、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這種大分裂時期,每一個政權,雖然自己稱帝,可是,他們隻是作為一個政權而存在,能力小的想著如果偏安一隅保境安民,能力大的想著如何統一天下完成帝業,如果某個政權弱小了被別的政權吞並了,百姓和官員認為這都是很平常的事兒,因為天下大勢分久閉合,天下本來就是一家,沒有任何一個政權說自己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種分分合合,隻是政治主張的不同和軍事力量、經濟實力的對比發生變化,沒有誰把自己排斥在華夏大門之外,歐洲自法蘭克王國分裂之後就再也沒有統一過。當然,這裏麵也有一個特例,河北有個孫子叫趙佗,他建立的割據政權傳到南漢大有十年,即公元937年,趁著五代十國混戰之時開始反叛,至公元939年,吳權正式從中國五代十國的南漢政權獨立,建立了吳朝,中華帝國北部交趾地區,告別了中國一千多年的統治,從此發展成為越南的心髒地帶,這是中華民族之殤,是華人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