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成事在天(1 / 2)

十一、成事在天

有句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是說,要成就一番大事,需要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環境下,具備特定的內部條件的和外部條件才行。

諸葛孔明,以布衣之身出草廬,帶著一個織席販履的劉備、一個屠豬賣酒的張飛、一個亡命涿郡的關羽,能夠入駐西川創立蜀漢基業,然後以地窮人寡之力,數年攻打曹魏,以弱勝強,以寡敵眾,隻為匡扶漢室,這是因為在諸葛孔明心中,漢賊不兩立。孔明奔波一生,沒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他自己也在北伐的途中病逝,早在孔明未出山之時水鏡先生為何說“孔明得遇明主卻不遇其時”,中華曆史泱泱幾千年,後世也不乏良臣名將與複興之臣,為何隻有孔明被乾隆皇帝稱為“全人”,那麼一個人要成就大事,具體要需要哪些條件呢。一、活著,壽命長是本錢;二、自身具備真才實學,有真本領;三、天時,大勢所趨有用武之地;四、得明主,有一個好的主子才能施展才華;五、有道,所做之事是否得民心;六、地利,有穩固的根據地是成事的先決條件;七、有堅如磐石的堅強信念和與時俱進的管理團隊。

一個人無論有多大能耐,要成就多大事業,活著,是第一位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隻要人活著,哪怕是一貧如洗,再多的財富都可以去爭取,再高的功名都可以去博德。郭嘉死時年僅三十八歲,而他死的那一年孔明出山,因此兩人沒能正麵碰撞,短暫的生命沒有給郭嘉留下多少可圈可點的事跡,實屬三國之一大遺憾。郭嘉出山之前,曹操的一位大謀士戲誌才死了,戲誌才是何人?隻知道他是潁川人,是被荀彧推薦給曹操的,為人多謀略,曹操十分器重他,隻可惜他早卒,曹操非常傷心,於是荀彧又推薦了郭嘉,這是史書中對戲誌才能找到的幾乎所有記載。換句話說,戲誌才隻留下了名,並沒有留下事跡,至少沒有留下指揮運籌的戰功功績和有所建樹的政治主張,一切都是因為他早早的死去,沒有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既然能得到荀彧的舉薦,證明戲誌才確實有本領,要知道荀彧給曹操推薦的都是什麼人,“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誌才等,皆稱其舉。”把戲誌才的名字,與郭嘉、司馬懿相提並論,可見他絕非常人可比,要不也不會得到曹操的器重,曹操也不會說,“自誌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再舉個例子,秦始皇嬴政和漢高祖劉邦,一般人都認為這兩個人是兩個時代的人,一個秦朝,一個漢朝,其實,大錯特錯,要知道,嬴政生於公元前259年,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也就是說嬴政比劉邦僅僅早出生三年,比劉邦大三歲,兩個人相差三歲,怎麼會成了兩個朝代的人呢?那都是史學界人為編纂的隔代。嬴政十三歲即王位,一掃六合、統一全國,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那個時候,他是曆史舞台的主角,那時的劉邦隻是一個出身農家的庶民,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後來當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長。嬴政死後,劉邦釋放刑徒亡於芒碭山,又斬蛇起義,陳勝起義時,他響應起義攻打沛縣,又投靠項梁,公元前206年滅秦稱漢王,公元前202年打敗項羽建漢稱帝,一步步走向曆史的舞台中央。嬴政的壽命是五十歲,劉邦的壽命是六十二歲,嬴政死後劉邦又活了十五歲,也就是短短的十五年,秦朝土崩瓦解、楚漢戰爭項羽敗亡、漢朝建立,也就是短短的十五年,劉邦是一個底層的下級小吏,通過武裝起義的方式一步步稱沛公、稱王、稱帝,如果兩人調換一下,假設嬴政的壽命比劉邦長十五年,那麼秦漢的曆史就不得不重寫了。郭嘉、鳳雛都是英年早逝,所以他們沒有成就與孔明媲美的功績。至於孔明為何沒有一統天下,原因還是壽命太短了,如果他比司馬懿晚兩年出生,可他比司馬懿早逝十七年,要知道自孔明死後的公元234年至司馬懿死的公元251年,三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蜀漢失去了孔明在世時的正統式風采,曹魏政歸司馬氏,如果孔明活得比司馬懿時間長,三國的曆史可真要改寫了。

有句話叫“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能怨社會”,一個人要想成功,自身素質很是關鍵,隻有自身具備了真才實學,有了真本領,才能有條件出將入相,建功立業,曹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許劭評價曹操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就是說,無論治世還是亂世,曹操都是個人物,又來的曆史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曹操二十歲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到任伊始,置五色大棒,痛打宦官蹇碩的叔叔,這叫不畏強暴、以儆效尤,後來鎮壓黃巾軍功績卓著,被封濟南相,這是保國安民,可以說,黃巾軍的一大部分是被曹操剿滅的,由於俘獲的黃巾軍太多,他隻能三十萬黃巾軍挑選出八萬精兵組成“青州兵”,其他人就地解散解甲歸田,可見,他對黃巾軍作戰的業績非凡。這時的東漢朝廷,總體說來,畢竟沒有到土崩瓦解的地步,還隻是局部混亂,與後來的諸侯混戰相比,與後世的東晉十六國混戰相比,已經算是難得的“治世”了。董卓之亂時,曹操不顧董卓對自己的器重,以國家大義為重,逃離洛陽散盡家資起兵討董卓,至於曹操刺殺董卓,那是演義裏杜撰的,杜撰也不是毫無根據的,那是因為曹操真有行刺的事跡,隻不過他刺殺的對象不是董卓,而是身為十常侍之首的宦官張讓,刺殺未成,曹操殺退護衛全身而退。以上這些都是他“能臣”的表現,包括他後來的奉迎天子,都是“能臣”的表現。曹操在掌握了天子和朝廷之後,由於自身權力欲的膨脹和政敵的輿論宣傳,“奉天子以令諸侯”的“奉”,傳著傳著,在天下人眼中便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挾”,曹操是個不圖虛名的人,他倒是滿不在乎,對天子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是說給天子和朝廷聽的,也是說給天下人聽的,曹操一統北方,以朝廷的名義節製各諸侯,沒有人敢稱王甚至稱帝,使五代十國的曆史提前在漢末上演,這些都是曹操的曆史功績,至於袁術稱帝,僅僅兩年半就在諸侯的征討下倒台了,那隻能成為曆史的一個笑柄。為何說曹操是奸雄呢,其實他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怕留下篡逆的惡名,說“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然而,曹操戎馬一生,攻伐占守,注定當不能文王,他的兒子曹丕世襲魏王位後,篡漢稱帝,追封曹操為武帝,把“文”這個字留了下來,“文”後來便成了曹丕的諡號。孔明之所以敢隱居,那是他有大才,有匡扶天下的能力,鳳雛雖然長相醜陋,可他有才華,有內涵,所以他是鳳雛,沒有被嘲笑成鳳姐或者鳳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