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個“天時”排在第一位,是不無道理的,如果沒有一定的曆史背景,不具備滋生英雄的土壤,那麼英雄是無用武之地甚至永無出頭之日的。劉邦有機會建立漢朝,那是因為秦朝滅掉六國奠定了天下一統根基,而秦末大亂諸侯並起,劉秀有機會建立東漢,那是因為王莽的新朝末年也是天下大亂危機四伏,朱元璋從一個小沙彌當上大明的開國皇帝也是因為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有句話叫亂世出英雄,這種亂世,就是造就英雄的“天時”,試想,朱元璋這個小沙彌出生在漢武大帝時期,他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該朝換代的。蜀漢昭烈帝劉備,最初隻是一個賣草鞋為生的,而後周世宗柴榮,少時以買傘為業,如果不是亂世造就的“天時”,他們壓根就沒有該朝稱帝的機會。這種天時,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曆史發展規律,是可觀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孔明三顧頻煩、出師未捷的時候,正是三國形成和鞏固的初期,不具備一統的社會個根基,直到公元229年,東吳的孫權才正式稱帝,三國中的最後一家在厲兵秣馬多少年後終於鼓足勇氣亮出了自己的旗幟,這時,真正意義上的三足鼎立才真正形成,三國才真正開始,因此,孔明奮鬥的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三國時期各國經濟社會軍事不斷發展和蒸蒸日上的時代,尚不具備統一的天時。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條很重要,那就是“士為知己者死”,這也反映出遇到一個誌同道合的之人是多麼的不易,一旦遇到了,可以為知己而死。一個好的謀臣良將,要想成就一番偉業,得明主,必不可少,至關重要。得到明主,明主是片麵的,有一定的個人主見性、階級局限性和曆史局限性,得到明主,還要看所做之事是否符合天命人心,是否對百姓和社會有益,請看下文,人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