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智謀碰撞
前幾篇文章提到了不同版本的隆中對,提到劉備的軍師孔明,曹操的謀臣毛玠、荀彧、郭嘉,孫策的謀士張紘和孫權的謀臣魯肅,那麼,為什麼獨有孔明才是這些謀臣中的佼佼者,孔明才是萬古之人不及的智者賢臣,本文將為您揭秘。
一個好的政治主張,不但要符合當時的曆史條件,要有可行性,而且還應該具體,既要看到自己,也要看到別人。就像下棋,那是敵我對弈兩個人的事兒,如果隻********的思考自己如何走,當對方的思路變了,棋局變了,自己還按照老路往前走,那麼離失敗也就不遠了。借用下象棋的事兒來形容這幾位謀臣,毛玠、荀彧、張紘能夠各能夠看三步,算是重量級的謀臣了,郭嘉、魯肅能夠看五步,算是白金級謀臣,而諸葛孔明能夠看七步,算是骨灰級謀臣,高手中的高手。
毛玠給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很正確,但他沒有提出具體的對付天下諸侯的方式,管仲曾為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九合諸侯,而曹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政敵眼中,曹操就像何進、十常侍、董卓、李傕與郭汜一樣,不過是在控製天子和朝廷,諸侯們把毛玠的政治主張給改了一個字,“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就大相徑庭,曹操的動機和性質一下子就變了,正如後來諸葛孔明所說,“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這樣一下就來了一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讓曹操背上了欺君罔上的罪名。
荀彧給曹操提出放棄攻占徐州、先定兗州的戰略,他也主張曹操迎接漢獻帝,這些都正確,但攻占兗州之後呢,天下的形勢將如何變化,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如何平定其他諸侯,甚至曹操真正的敵人是誰,荀彧都沒能考慮到。
張紘給孫策提出割據江東的戰略,也很對,美中不足是,他也沒有提出孫策割據江東之後,沒有提出下一步具體的行動方向,沒有提到天下其他諸侯,也沒有指出誰是聯盟誰是敵人,政治路線比較籠統。
郭嘉和魯肅,相對前三者來說,都是有較強預見性的人,說他們能看五步,一點不為過。
郭嘉在天下第一大諸侯、四世三公的袁紹最為輝煌的時刻離開,弱冠隱居後投到當時相對弱小曹操帳下,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用現在的話說,這等於是放棄國企的鐵飯碗,而應聘到小民營拿朝不保夕的泥飯碗,要知道,麵對強大的袁紹,曹操隨時都有被消滅的危險,官渡之戰後,曹操搜查出許多信件,都是手下人暗通袁紹的,可見,即使在曹操的陣營裏混,很多人對曹操的前景還是不看好的,要不也不會私通袁紹了,與這些人相比,郭嘉的眼光見識可就不一般了。麵對強大的袁紹集團,連曹操自己也猶豫不決,到底要不要打,如果開戰自己能不能贏,這些都是未知數,而就在這時,郭嘉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堅定了曹操集團的抗袁決心,使曹操集團在思想上第一次得到了空前統一,全體將士同仇敵愾,最終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郭嘉是一位很優秀的政委,他善於觀察人心,善於謀人,江東猛虎孫策占據江東後虎視眈眈,郭嘉說孫策雖擁有百萬之眾,但和孤家寡人無異,必然死於刺客之手,後來孫策果然像郭嘉所說的被刺客殺死了;當袁紹的兒子逃亡遼東後,郭嘉提出緩圖遼東,後必生變,必能坐收漁利,結果,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所殺,並首級送給曹操以示遼東歸順,遼東形勢果如郭嘉所言。毛主席曾評價郭嘉“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