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智謀碰撞(2 / 2)

為什麼把魯肅放在與郭嘉同等重要的位置,其實,魯肅並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那位穿梭於諸葛亮與周瑜之間的受氣包,他很有自己的政治主見,而且眼光獨到,能夠預推未來天下形勢,早在孫策在世而孫權僅僅是一名陽羨長(縣令)時,魯肅就提出漢室不可興,曹操不會滅,讓孫權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的政治主張,他還預言孫權能建立帝王之業,當時離孫策被害還有三年,他是如何推算出孫策必死孫權必接替孫策統領江東的,要知道孫策自己是有兒子的,按照封建傳統慣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子立弟”,能預言到三年後孫策立弟不立子,可見魯肅具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孫紹是孫策之子,孫權稱帝後,封孫紹為吳侯。

與這五位謀臣相比,諸葛孔明就顯得鶴立雞群了,他提出的隆中對三步走,先為兵微將寡尚在孤窮中的劉備指明了方向,又提出了劉備的敵人和朋友是誰,最後指出如何一步步奪取天下。

諸葛孔明提出,先取得荊州和益州,把劉表、劉璋的底盤吞並,因為劉表將不久於人世,因為劉璋暗弱,這些地區必有有德之人統領,為何劉備能統領,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是孝景帝之玄孫,這種吞並是符合天命人心的,不同於曹操攻打徐州時的屠城。建立穩固的根據地,這一點很重要,為什麼劉備幾十年來一事無成,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底盤。

聯合孫權,共抗曹操,是諸葛孔明為劉備集團提出的統一戰線總綱領。毛主席曾指出:“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一點,也就是孫子所提出的“上兵伐謀”戰略,隻有鼓勵敵人、團結大多數,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諸葛孔明比其他謀士的高明之處,就是他認清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

占據荊、益,問鼎西南,這樣劉備集團的霸業可成,天下大勢是,劉備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未出草廬的孔明,已經預言到了,這就是他的謀略在所有謀士之上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此後幾十年的時間裏,三國的曆史幾乎就是按照諸葛孔明在隆中的規劃推進的,他不但是劉備的謀臣,簡直成了整個三國謀劃天下的最大謀士。這時,有人會說,既然諸葛亮那麼厲害,是千古之人不及的天下第一謀士,那麼為什麼蜀漢沒有統一全國,而最終被篡奪曹魏的司馬氏統一天下建立了西晉。這也許就是水鏡先生所說的孔明“生不逢時”吧,這裏倒不是作者替諸葛孔明打掩護,而是,諸葛孔明如同郭嘉、魯肅一樣,都因為某種原因而沒有完成自己的誌向。

其實,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要有一定條件的,有時代的、外部的客觀條件,也有自身條件,那麼,要成為一個像諸葛孔明那樣出將入相、彪炳千秋的千古人物,到底要哪些條件呢,請看下文: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