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孫版孔明
江東的孫吳集團,既然能躋身三國行列,必然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那麼誰才是江東孔明級的謀臣,他們又給孫氏集團的首腦提出怎樣的政治路線呢,孫版的“隆中對”有兩個版本。
孫策與張紘版的“隆中對”,“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仇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
張紘,字子綱,廣陵人,少遊學京都,入太學,乃典型之儒士,後被推舉為茂才,名聲遠播,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曾三府辟為掾,但此時東漢朝廷黑暗腐敗,張紘皆稱病不出。
漢獻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袁術派孫堅為先鋒攻打荊州,劉表派黃祖迎戰,結果孫堅在追擊黃祖的途中被暗箭射死,孫堅的長子孫策時年僅十八歲,當時率父親舊部去投靠了袁術,似乎前途一片暗淡,可他誌向遠大,驍勇善戰,一心想為父報仇。
孫策聽說張紘素有大才,就前往拜見,當時張紘因喪母居江都。
孫策見到張紘後,大禮參拜,言自己父親如何為朝廷絞黃巾,如何討董卓,如何如何立了多少戰功,如今自己屈居人下,不知何去何從。張紘說:“即是孫老將軍長子,還是坐著說話吧,隻可惜我識見簡陋,況且又服喪,實在難以幫忙。”言外之意,我是看在你父親的麵子上才跟你搭話,才讓你坐下,至於你,一個毛頭小子,有什麼資格值得我出山輔佐。
孫策也看出了張紘的孤傲,於是苦苦相求,說:“先生名聞遐邇,天下之人無不仰慕,我能否報得大仇、誌向得伸,全憑您一言而決。”孫策越說越激動,最後竟淚如雨下。
孫策言辭慷慨,豪壯忠義,令張紘深受感動。
張紘認為眼前這位年輕人,定成大事,遂決定為之獻策,思緒片刻,說道:“昔日周朝王道淩遲,天子暗弱,諸侯異動,齊桓、晉文順勢而生,若王室安,則諸侯隻能北麵侍之。將軍繼承孫老將軍威烈,若能棲身丹陽,召集吳郡、會稽兵馬,則荊揚二州可平,那麼大仇可報,江東霸業可成;接著,將軍憑倚長江之險,奮發威德,逐鹿中原,則複興漢室有望;然後,將軍消滅群雄,一統寰宇,漢室匡扶矣;最後,將軍扶保漢室,功業不亞於齊桓、晉文,豈是一個外藩可比,定會流芳千古。”
孫策聽罷大喜,曰:“善。”
張紘繼續說:“當前形勢,世難時艱,南渡江東,為基業之始也。”
孫策:“願請先生同行,朝夕教我,則大業可成爾。”
張紘版的“隆中對”,為孫策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治路線,第一步,割據江東,第二步,逐鹿中原,第三步,匡扶漢室,第四步,成就桓文霸業。張紘是高雅之儒士,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張紘提出讓孫策先立江東,再誅除群穢,終匡扶漢室的政治規劃也就不足為奇了。那麼這其中孫策能得到什麼好處?他可以成就桓文霸業,在漢室匡扶之後,他可以效仿齊桓公“尊王攘夷”,可以效仿晉文公“聯秦合齊,保宋製鄭,尊王攘楚”,成就江東孫氏的霸業,博得一個複興之臣的美名,能夠留芳千古。
至此,孫策主動招聘人才成功,張紘也成功的入仕。從此,張紘開始輔佐孫策,孫策遇害後,他繼續輔佐孫權,是孫吳集團前期的重要謀臣。
孫權與魯肅版的“隆中對”,“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漢獻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孫策英年早逝,其弟孫權繼任討逆將軍,正式成為江東之主,孫策臨終時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孫權不像後來的劉禪,他是一個有大誌向之人,他不但不認可張昭,甚至連當年張紘給哥哥提出的政治路線他都要修改,因為他要的不是“尊王攘夷”之霸業,他要的是帝業。後來的曆史發展證明,“內事不決”要問的張昭在赤壁大戰中力主言和,是張昭錯誤的估計了當時的形勢,這也說明孫權沒有死板照條的聽哥哥的話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