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與魯肅版的“隆中對”,發生在漢獻帝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出生於士族大家,年輕時眼看朝廷腐敗,自知天下即將大亂,於是組織鄉勇練兵習武,仗義疏財,鄉人對其十分敬慕,周瑜當時任居巢長,向魯肅來借糧,魯肅將三千斛糧食全部奉送,令周瑜深受感動,兩人遂結為好友,共圖大事。建安二年,魯肅率部屬百餘人跟隨周瑜一起去投奔孫權。孫權見到魯肅大喜,問天下形勢何如?
魯肅答曰:“當年漢高祖想尊義帝而沒能成功,這是因為義帝被項羽給害死了。當今的曹操,就像是當年的項羽,將軍為什麼要去做齊桓、晉文呢?”
孫權聽了很震驚,因為魯肅說的,與張紘給哥哥孫策規劃的政治路線不一樣,他很冷靜的吸了口氣,示意魯肅繼續說下去。
魯肅接著說道:“鄙人鬥膽料想,漢室不可複興,可曹操勢力強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他消滅。為今之計,將軍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不可盲目出兵攻打中原,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孫權有些不解的問道:“難道我江東子弟,眼看中原大好河山落入曹賊之手,而隻能割據一隅乎?”
魯肅笑著答道:“北方不是不圖,而是緩圖,待天下有變,將軍率江東之兵,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易如反掌耳。”
孫權接著問:“占領江東和荊州之後,又當做何打算?”
魯肅爽曰:“然後,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聽後心裏美滋滋的,心說,這才是我的張良也,可他還是板著臉說道:“今盡力—方,就是為了扶保漢室,你所說的建號帝王之事,萬不可為也。”
魯肅與張紘提出的政治路線基本基調是相同的,都是割據江東、逐鹿中原、統一天下,可兩人提出的統一天下之後的歸宿不同,魯肅是讓孫權建號帝王開創自己的孫氏基業,而張紘是讓孫策像齊桓、晉文那樣,做一個儒家哲學所推崇的“平天下”的匡扶之臣。
為什麼聽了魯肅的話,孫權假裝生氣,說自己盡力—方是為了扶漢,不承認自己有建號帝王之心呢?要知道,當時的孫權隻是個陽羨長,代行奉義校尉,陽羨是今天的江蘇省宜興縣,一個小小的縣長,對別人說自己日後要建號帝王,未免時機尚不成熟。不過,從這時起,孫權就認為魯肅是自己的知己了。孫策亡,孫權繼任江東之主後,非常器重魯肅,赤壁大戰時,魯肅與周瑜不顧張昭等人的反對力主言戰,魯肅對孫權說:“我們做臣子之人,如果投降曹操,仍可謀得一官半職,將軍身為江東之主,若投降曹操,可就沒有安身之地了。”孫權聽完,歎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最終,孫權下定決心,聽從魯肅與周瑜的建議,聯合劉備共抗曹操,結果赤壁大戰,曹操敗北,孫權這才保護了江東,從此奠定了孫氏集團問鼎三國之江東基業。
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他沒有等到孫權稱帝的那一天。然而,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在登壇祭天時,孫權對群臣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昔魯子敬嚐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也就是說,我孫權今天能夠稱帝,魯肅早就預料到了,他真是明於事勢之高人,是我的知己啊。
曹操、劉備、孫策和孫權,他們的孔明級別的謀臣,分別給他們提出了如何奪取天下的政治路線,那麼,為什麼說諸葛孔明才是萬古之人不及、才是這些謀臣中的佼佼者呢,請看下文:智謀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