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載體是企業員工。整合企業文化就是要用能反映企業特色的先進文化教育人、引導人、凝聚人、塑造人,形成文化製勝的合力共振,實現共同的價值觀和崇高目標。企業文化學派的出現,向傳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提出了公開的挑戰。它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那就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究竟怎樣才能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它在提出這個問題的同時,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即隻有那些能夠成功地塑造符合時代特點的企業文化的企業,才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企業。正如勞倫斯·米勒所說:“未來將是全球競爭的時代,這種時代能成功的公司,將是采用新企業文化的公司。”
1.重新探討管理的原則
企業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在美國被稱之為一場所謂“返回基點”的革命。之所以被稱之為一場“返回基點”的革命,是因為企業文化學派的許多代表人物都認為,他們所闡述的企業經營的管理原則,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而隻是被許多企業家和管理學家“遺忘了的管理的最基本最淺顯的道理”。他們所從事的研究活動,無非是向人們重新闡述這些道理,使人們記住這些道理,並把它出色地應用於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
對現代企業文化研究貢獻最大的兩本著作,當屬1982年出版的由美國著名的一家谘詢公司顧問托馬斯·彼得斯和小羅伯特·沃特曼合著的《成功之路》,以及1985年出版的由美國著名谘詢公司的另兩位顧問E·高文納和·柯立福合著的《贏家的王牌》。這兩本著作,不僅對傳統的理性管理模式進行了較為係統的批判,而且對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所倡導的全新的管理原則,做出了全麵的闡述。《成功之路》提出的傑出公司的“八大品質”,與《贏家的王牌》提出的傑出公司的“六大競爭原則”與“六大特征”,是迄今為止,對於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所倡導的基本的管理原則,最為全麵、係統的論述。這種論述揭示了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注重顧客、產品和員工三角連鎖關係的實質,突出了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同傳統管理模式在對待顧客、產品及員工方麵的區別,為評價嶄新的領導方式及企業成功的標誌,提供了衡量的尺度。
——摘自美國《斯隆管理評論》雜誌
2.文化製勝——贏得競爭優勢的最佳途徑
如果說“戰略製勝”是傳統的理性管理模式的核心,那麼,“文化製勝”則是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的實質。“戰略製勝”訴諸戰略規劃,戰略模型,財務分析與由理性建立起來的規章製度;“文化製勝”則憑借企業共同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崇高目標和團隊精神;“戰略製勝”推崇“硬性要素”,“文化製勝”則重視“軟性要素”。
這裏應當指出的是,盡管“文化製勝”是相對於“戰略製勝”而言的,但二者絕非是截然對立的,水火不相容的。實際上,“文化製勝”包含著“戰略製勝”的因素,並且在更高的層次上發展了“戰略製勝”的思想。把它置於一個更加現實的基礎之上。這表現在,一是,“文化製勝”並不否認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性,並不否認製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決策對於企業經營活動的巨大作用,它隻是在強調企業必須製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決策的同時,指出了戰略並非是天才的大腦和企業家的靈感的產物;戰略必須同企業的基本價值觀相吻合,同不斷變動的企業經營環境相適應,才能具有實現的可能性;二是,“文化製勝”並不否認理性,定量化和精確性的意義,認為它在一定的範圍內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是必需的;但卻反對過分誇大理性,定量化和精確性的作法,認為如果把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完全理性化,就會忽視人的能動性的作用;倘若毫無保留地使管理活動定量化和精確化,就會把企業經營管理的豐富內容抽象化;三是,“文化製勝”並不否認建立健全的財務製度的積極意義,但它卻認為,如果一個企業家終日埋頭於各種報表數字,成為一個“財務分析迷”,而不深入基層進行實際的調查研究,不去通過與職工的直接接觸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它就不可能真實地把握企業經營的全貌,並尋找有效的辦法解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四是,“文化製勝”並不完全否認企業的各項規章製度的必要性,認為嚴格地執行規章製度,是保證企業生產經營過程正常進行的可靠基礎。但是,它又認為,過分依賴由理性規則建立起來的各項規章製度,往往會限製企業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共同的價值觀,用這種共同的價值觀去規範職工的工作行為,用含蓄代替嚴厲,用微妙性代替精確性,不僅可以增強企業職工執行各項規章製度的自覺性,而且可以充分發揮企業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五是,“文化製勝”並不否認物質激勵手段的現實作用,但同時它也認為,物質激勵手段並不是使職工產生持續不斷的生產積極性的首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要信任員工,尊重員工,關心員工,用對共同價值觀的追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團隊精神,鼓勵員工參於企業經營與管理的方法,去激勵員工的生產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才是真正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效益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六是,“文化製勝”並不否認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對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作用,但是認為,如果把規模經濟和產品成本視為惟一的因素,就會使企業忽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使企業喪失自己創新能力和欲望,這不僅無助於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反而會使其喪失競爭能力;七是,“文化製勝”並不否認利潤之於企業生存的重要意義,但是它同時認為,倘若過分重視對利潤的追求,就會使企業忘卻了自己的社會責任。隻有認真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開展積極地公共關係活動,努力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與出色的服務,同社會各界公眾建立良好融洽的關係,才是實現企業利潤目標的惟一途徑。總之,在戰略與文化,理性與情感,財務分析與實際調查,紀律與自由,物質與精神,成本與質量,利潤與企業社會責任等諸多問題上,“文化製勝”尋求到了與傳統的理性管理模式及其“戰略製勝”思想截然不同的新的平衡機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