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澆灌的藝術
品味
作者:陳昆
近年來的中國畫壇有一個業界矚目的名字:李傳真。這位在國家級大展上屢獲大獎的女畫家,她的成功在於她在兩個方麵超越了同行:一是農民工題材的表現,二是工筆寫實技法語言的創新。
傳統的工筆畫題材,一般都喜歡描繪古典美女,甜俗輕鬆。而十年前,李傳真獨辟蹊徑,開始創作農民工題材的作品。她說:“沒有經曆過生活磨難的人,當然更樂意創作輕鬆一點的題材。而我考慮的是,為什麼不畫別人沒畫過的題材呢?美女是大家都喜歡看的,但是中年男人尤其是農民工也自有獨特的美感。”李傳真沒有想到,她的發現與創作實踐,居然引領了美術界創作的時尚,以深厚的藝術技巧與內涵,成為創作農民工工筆畫的第一人。
了解李傳真的人會知道,畫家選擇這種題材並不是刻意關注新聞時事,也不是完全憑借本能與直覺,而是畫家童年的磨難帶來的內心悲憫使然。李傳真是家裏孩子中的老大,從小她就挑起了重擔,燒火做飯、做工務農。
苦難教會了李傳真真正地尊重勞動者。為了創作農民工題材作品,她去工棚裏看望農民工兄弟,和他們拉家常,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份信任與親近、理解與善意,化作了畫家在創作中最真誠的情感積澱。李傳真花了一年時間畫出《工棚》,真實再現建築工人的生活起居,尺幅巨大、氣勢逼人,圖景冷峻但筆法溫情。髒亂的環境在畫家的筆下別具美感,人物造型與質感生動響亮,不僅表現出農民工身上的智慧、樸素和人性光輝,還有社會轉型時期農民工邊緣的生活現狀和內心的迷茫,反映了這一群體的滄桑和苦澀。《工棚》成為李傳真最具代表的成名作之一,在2009年的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獲全國銀獎、湖北省金獎。
在繪畫本體語言上的創新,更是李傳真藝術的可貴之處。工筆寫實人物畫在經曆過幾十年繁榮發展後,其困境也在凸現,譬如技法單一、思想性缺失。李傳真發揮創造性的想象力,將個人對於自然物象的觀察體悟、通過多種技法和媒介綜合組織呈現於觀者麵前。從求學時代的素描中,她就開始弱化中國畫中線條對形象的約束,而調動起色彩、光影、空間、肌理等等多種造型元素,讓寫實人物畫更加真實和藝術地呈現。
同時,李傳真對細節的關注和精微追求,把宣紙和色墨的材料性發揮到了極致。繪畫的人都知道,細節的刻畫往往是畫麵中需要重點表現的部位,但是對細節的把握會因畫家修養不同而迥異。李傳真畫中的寫實語言與細節表現,準確深刻、內涵豐富,畫家的自由與個性也沒有絲毫喪失,反而獲得了更大的自由。
現在,李傳真依舊保持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創作狀態,持續探索與嚐試。底層生活是她想一直畫下去的題材,她認為,當代藝術必須關注現實,藝術家本身的社會使命感其實就是一種選擇。“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柯勒惠支式的畫家,展現的不是風花雪月,而是真正觸及心靈深處的那種苦難。”
我們從李傳真的作品中看見,苦難澆灌的藝術之花,正厚積薄發、化真為美,在繪畫史上綻放出靚麗的身姿。(支點雜誌2015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