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幫你更加聰明地消費——分析投資理財(2)(2 / 3)

心理啟示

這項實驗說明,個人會在不知不覺中遵從一種行為準則,這就是說共同行為準則決定了在一個團體中個人的行為方式。因為這些社會行為是由個體在長時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相互交流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因此,當個人在麵對大家都關注的、同自己有關的金融問題,甚至碰到一些非常基本的問題時,都會遵從共同行為準則,忽略個人的一些投資理念。

在銷售商品的過程中,銷售員常會說到“這還不算”幾個字,簡簡單單卻往往能夠幫助他們達到銷售目的。那其中的奧秘到底是什麼呢?

心理實驗

Buger曾經做過這麼一個實驗,他將大學校園裏的節日作為實驗的環境,讓兩個售貨員在一個展台前出售沒有標價的糕點。他把來往的人作為實驗對象,在兩種設計好的情況下開始進行實驗。一種情況時,每當有人經過時,售貨員就會告訴他們因為要打烊了,蛋糕打折後為75美分,還有兩塊餅幹贈送;另一種情況是,當告訴顧客75美分的價格後,另一個售貨員提出異議,兩個售貨員商量之後,其中一個說:“因為要打烊了,蛋糕現在的價格是75美分,這還不算,另還有兩塊餅幹贈送。”實驗結果表明,在第二種情況下,願意購買蛋糕的人遠遠大於第一種情況。

心理啟示

上述實驗向我們揭示這樣一種現象,即銷售員運用“這還不算”的技巧,有利於更快達到銷售的目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可能與消費者在開始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占到了便宜有關;而且,“這還不算”四個字,會讓消費者認為銷售員是基於“私人”情麵才優惠給他們的。

正因為如此,很多銷售員在銷售時,總是神秘兮兮地在消費者的耳邊說“這還不算”,使消費者“覺得”自己買到了便宜貨。但事實可能是,這些貨根本不便宜。因此,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一定要注意辨別銷售員的真假信息,千萬不要因為“這還不算”而上當。

對當地的公司投資,人們似乎要承擔的風險會更大,但是人們卻更樂意購買自己所處地區公司的股票,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實驗

胡波曼(2001)分析了7家babybells的證券持有情況。(babybell是在1984年從美國ATT電信行業壟斷中獨立出來的地區性電話服務公司)他使用電話賬單來搜集美國每一個州中babybells的股東數及所持股票數,其中48個州中至少有一家電話公司。胡波曼發現在同ATT“分家”後,投資者仍然傾向於持有babybell的股票多過當地的其他公司。具體而言,將所有州的情況綜合考慮,州內居民投資賬戶中babybell所占資本比例為州內其他公司的2.76倍。投資者在babybell股票上所投金額平均為其他公司的3.15倍。

心理啟示

這是一個對當地公司金融披上投資過多的較顯著的問題,是一項由於熟悉感引發的偏好,投資者會優先考慮自己居住省份公司的股票的現象。毫無疑問,因為關於這些公司的新聞會時刻出現在當地報紙和電視上,投資者也就對它們更加熟悉,會認為對這些公司的投資,比之投資於那些同行業同規模的,而地址卻在遙遠外省的公司要更可靠、更有利。但是,同居民的行為完全相反,金融理論卻認為對投資於當地公司最不感興趣的人群絕對應是當地居民。因為,如果受到自然災害的話,人們承擔的風險會更大,因為受到傷害的不僅是投資公司,還有投資者自家的一些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