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啟示
實驗說明,男女在麵對風險時的差異會隨金融知識的增長而減校但是這個規律在專業的投資基金人那裏卻是無效的。因此,一些研究者認為,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差異並非是性別原因引起的,而是由於每個人的金融市場和理財知識、經驗之間的差別。但是在人們的老觀念中,總認為男人要比女人更能解決金融問題,這是不科學的。
根據曆史數據及指數來看,市場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在節假日來臨之際要遠遠高於其他日子,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實驗
金姆和帕克在1994年觀察美國、日本及英國股市的每日行情,並測試是否在假日之前,這些市場的表現要優於非常的日子。得出的結論令人無可辯駁。在美國,股市在假日前平均收益為平常日子的10倍,在英國和日本則為5倍。假期效應尤其適用於小企業所發行的股票。在這些假日,占美國市場總市值10%的市值最小的企業股票,其年收益率達到了400%!也就是說若每天都是這樣的節假日,一個投資者在這些股票上一年收益就可達4倍。
心理啟示
上述研究發現,如同周末一樣,假日同樣會給投資者帶來好心情,也會讓市場收益增高,這就是市場投資中的假期效應。來自不同時期的許多研究數據顯示,節假日前幾天市場表現要優於曆史平均水平,市場回報率在這些人們心情愉快的日子裏要遠遠高於其他日子。總之,這是節假日來臨時,人們的好心情所帶來的一係列效應。有時,即使沒有實際的假期在眼前,人們也可以有好心情,市場收益率也會增高。
我們已經知道,很多因素對投資都是有影響的,那麼,作為社會中的人,人們的社交能力對投資也會產生影響嗎?
心理實驗
洪、庫比克等通過研究發現最樂於社交的人同樣是金融市場上最樂意投資的人。研究者調查了7500名年齡在50-60歲的人。研究者通過三個問題來勾勒個人的社交特性:一、“你認識多少鄰居?”92.9%的人回答“全認識”、“大部分”或者“幾個”。而回答“一個都不認識”的7.1%就會被劃歸為“不社交”。二、“你多久拜訪一次鄰居?”63.9%的人回答“每天”、“一周幾次”、“每月幾次”或者“一年幾次”,而回答“幾乎不拜訪”的則會被劃分為“不社交”。三、“你多久參加一次宗教活動?”76%的人一年至少去一次,而24%回答“從不去”,自然這部分人也是“不社交”。分析結果顯示:即使考慮到個人因素的影響,按上述問題被劃分為“有社交”的人去股市比“不社交”的人來得勤快。而“認識多少鄰居”這一因素比其他社會特性的影響更大。
心理啟示
實驗發現,在社交的人群中,社交能力要比其他因素(如財產程度、教育程度、風險程度等)更能影響個人參與市場投資的程度。由於互動較多,這些人也更有可能對金融投資的合理性產生信心。一個樂於投資的個人投資者,他會更樂意和家人、鄰居、工作夥伴或者他所有認識的人談論投資一事,正是因為這樣的對話才對這類人的投資決策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個人投資,尤其是風險度很低的一些投資時,人們通常受關係密切的人的影響,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從眾心理,倒不如說是受共同行為準則的影響。
心理實驗
百利、諾夫辛格和奧爾內進行了一次實驗,來驗證共同行為準則對退休儲蓄計劃的參與程度的影響。研究者找來129名商校學生,詢問他們會將自己工資中的多少部分投在公司推薦的退休儲蓄計劃中。他們將學生分為4組,每一組接受的信息都不同。不同的內容包括:暗示“應該”如何做的數據標準(“專家推薦將15%的工資投入退休儲蓄計劃”,或對此隻字不提),以及告知別人如何做的文字標準(比如“一般人平均將2%到5%的收入投到退休儲蓄計劃”或“平均投入7%”)。結果顯示,數據標準和文字標準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意見。在沒有數據信息的時候,當學生得知一般人通常將自己收入的7%-12%用於儲蓄計劃時,學生會將自己9.2%的工資投入儲蓄計劃。而當他們知道一般人將收入的2%-5%用於儲蓄時,他們給儲蓄計劃的收入比例僅為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