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啟示
從上述實驗中,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人們頭腦中“物以稀為貴”的意識。根據市場供求規律,有商品需求存在時就會有這種現象的存在。眾所周知,當需求越多越強烈,而滿足這些需要的物品越少時,得不到滿足的需要就變得越發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會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需要。
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這一心理,很多廠家在生產產品時,會生產出“僅此一件”或者“限量版”的商品,然後天價進行銷售。還有的銷售員也會通過製造“物以稀為貴”的情景,來誘導消費者進行購買。多數情況下,欲望強烈的消費者這個時候的判斷往往會失去理智,進而決定購買,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已經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隻是想要趕快占有;結果使得銷售員目的順利得逞。
雖然女人壽命要比男人長,可女人對自己單位所提供的養老儲蓄計劃的興趣度卻低於男性,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實驗
格尼茲、塔勒和俞在2004年進行了這樣的實驗。他們要求大學生們在網上的實驗室裏進行操作,模擬共15次投資期,每期開始學生手頭的資金都會自動增加100美金。在每個投資期內,實驗者可以選擇將所有的資金存起來,或者用其中的一部分投資在風險較高的資產上,有1/3的機會可以獲得350%的投資回報率,2/3的機會完全賠光。這項資產的平均投資回報率為正。而投資者越是討厭風險,對這項資產所投入的錢也會越少。實驗對象按性別分兩組,最終證明女人的風險厭惡程度高於男人。無論那項資產的風險怎麼變,女人始終投資地比男人少。綜合所有的實驗結果,男人投入的資金占總資金的比例要比女人高50%。
心理啟示
一般來說,女人不如男人那般願意承擔風險,在同一件事上,女人看到的是風險,男人看到的是機遇,所以,在投資方麵,女人遠比男人來的謹慎。
但是女人不會講資金投入到有風險的一些計劃當中,但是卻會在其他地方尋找彌補,例如在利息固定的銀行儲蓄上進行投資。但是,這卻使她們失去了一個獲得一筆重要資金的機會。幸運的是,當女人越接近退休年齡,她們對儲蓄計劃的投入程度與她男同事的差距就會越來越校在日常買東西時,我們會發現,一些商家提出的物品的價格完全高出商品的本來價值和我們的想象,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實驗
不動產市場上的專家進行了一項實驗,來測試以眼前價格作為參考數著一現象。諾色克拉夫特和內阿爾在1987年要求房產公司來估算一幢樓房的價格,並且研究者事先給出一本小冊子,上麵有很多信息,包括各個業主期待的價格。他們將房產公司分為兩組,一組看到的小冊子上,業主期待的價格為65900美元,而另一組的冊子上,這個價格變為83900美元。最後,第一組給出的平均股價是67811美元。而第二組,由於看到了一個較高的參考數,最終給出的估價平均為75190美元,比第一組高12%。同樣的房屋,同樣水平的地產公司專家。
心理啟示
在金融市場或別的市場上,市場價格會成為投資者估算目標價格的一個參考(即市場中的參考數效應),然後,投資者會以此為基礎再給出自己可以接受的價格。一般情況下,從買者來看,盡管賣者的價格很高,但是在還價的時候,還很可能隻會要一個相當微小的折扣,特別是他對市場價概念很模糊的時候。同時,這種高要價還可以影響更大的銷售公司,以及更重要的潛在買家的心理價位。因此,想要出售房屋的個人業主若報出一個比自己心理價位高的要價,也是完全有道理的。
在理財與投資的風險上,男女之間確實存在天生的差異,但這種差異會永久存在還是會隨著金融經驗的積累而逐漸減弱呢?
心理實驗
杜威等觀察男女的投資選擇是否和他們對金融市場的認知程度相符。他們研究了可變資本投資基金裏2000名投資者的賬戶,細致考察基金為這些投資者所做過的投資:貨幣、低風險債券、高風險債券、混合投資、純股票。結果顯示,59%女人、70%男人曾做過的最大金額投資為純股票;11%女人、6%男人曾做過的風險最高的投資為貨幣,即女人比男人更偏好低風險基金。
分析發現,雖然男人平均金融知識要比女人豐富,但隨著個人的金融認知水平增加,這種差異逐漸減少。研究者用12個問題來評估個人金融水平:6道有關金融市場的客觀題,6道要求按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很專業的金融名詞。具體而言,在沒受過金融培訓的人中,男人在股票上曾做過自己最大金額投資的可能性比女人高8.3%。而擁有金融經驗的投資者,這個差異降低為5%(已考慮到年齡、教育水平以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