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幫你更加聰明地消費——分析投資理財(1)(2 / 3)

心理啟示

客觀來說,將商品的價格從7.00美元改為6.99美元,其實際的區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後者更能夠讓消費者感覺到優惠的幅度。以“9”結尾的價格,多數人似乎都沒有把尾數考慮在內。根據實驗觀察,這個價格極容易影響消費者的判斷和評價。

另外,從一個以“9”結尾或整數結尾的價格降到以“9”結尾的價格(如分別從12.99美元,或是從13美元降到10.99美元)。結果表明,從整數結尾的價格降到以“9”結尾的價格,帶給消費者折扣的體驗更為強烈(如從13美元降到10.99美元)。因此說,如果銷售者能夠把握住消費者的這一規律,合理定價,則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這已經成了人們共識,那麼人們為什麼總是輕易地把優質和高價聯係在一起。

心理實驗

1974年,Wooside讓一些建築工人給一個電熱餐盒估價,這些工人都是自己帶午飯的。這個電熱餐盒的實際價格是4.99美元,但實驗人員向他們展示商品時告訴他們這個餐盒價值4、5、6、8、10美元。在確定了價格之後,讓工人們在12個形容詞和短語之中選擇3個最適合描述這個餐盒的詞語。這12個詞有半是褒義的,例如優質的、結實的、耐用的等;另一半是貶義的,例如劣質的、差勁的、無用的等。

結果發現,產品的價格越高,他們在對產品的評價中用到的褒義詞就越多。

心理分析在人們的意識裏,東西越貴質量越好。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在他們的意識裏,商品的價格越貴,就說明價值越高,質量越好。然而,事實是,商品的價格包含了多方麵的因素,例如,因為商鋪地段的差異,進貨渠道的不同等,同樣的商品也會有不同的價格。

還有的商戶,因為深諳顧客的消費心理,故意把商品的價格提高。如此一來,同樣的商品也就會有不同的價格,也就是說品質不一定就等於高價。如果消費者總是遵循這條等式,常常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這也就給消費者提了一個醒,即購買商品的時候,一定要貨比三家,不要認為價格高就是質量好,仔細甄別之後,再做選擇也不晚。

現實中的很多人,似乎更喜歡保留現狀,而不是做出決定改變現有事物,這一現象在投資中依然成立。因為一切變動都可能讓我們承擔風險。

心理實驗

薩繆爾森等進行了實驗,研究投資者在接收到一筆模擬遺產之後的表現。實驗對象為經濟係金融係學生。第一組扮演角色如下:

你是金融報刊的忠實讀者,但無多少積蓄用以投資,但最近繼承了一大筆遺產,現有四種投資方案:A公司股票,風險適中;B公司股票,風險較前一種高;約年投資回報率為9%;地方集資債券,大約投資回報率為6%。結果,32%選擇了A公司股票,32%選擇了地方債券,18%選擇了B公司股票,18%選擇了國債。其餘組的學生所處狀況和第一組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別是,遺產的大部分已投在了四種證券之一上。結果顯示,這種差別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選擇,他們表現了對改變遺產投資項目的遲疑,即使他們的遲疑既不符合經濟係金融係的專業背景,也不利於他們的實際利益。

心理啟示

這種在要下決定時木然不動的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現狀偏好。如果起初的選擇是由同一個投資者所做,那麼他身上的現狀偏好則會表現得更加嚴重。因為改變起初的決定是一種自我否定,更有可能會讓自身承擔新的風險。這種心理可能會使投資者不能根據形勢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方向,結果給自己帶來損失,所以,一定不要讓現狀偏好影響自己的投資路。

眾所周知,稀有性的商品常常會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心理作用,影響人們的判斷。那麼,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心理實驗

1975年,Worchel和他的助手曾經做過這麼一個實驗,邀請一些年輕的女性品嚐巧克力餅幹。一名實驗人員將這些年輕受試站在桌子邊,桌子上放著的盒子裏有的裝著兩塊餅幹,有的裝著十塊;然後請她們做出品嚐並給予評價。她必須顧及自己對這餅幹的滿意度有多少。結果顯示,當產品稀少時,受測試者認為剩的少的餅幹比那些剩的多的餅幹口味好的多,價格也應該更高。而事實是,這些餅幹口味一樣,隻是形狀和顏色略有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