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禁止和強迫並不總是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有效,不讓走得單行道人們偏走,不讓孩子玩火柴可他們偏玩。
心理實驗
1976年,心理學家請路人在一份控製肉類和蔬菜價格的請願書上簽名。在路人還沒有決定是否要簽名前,實驗人員Ra說:“我必須事先告知您幾點信息。”
在一種條件下(輕度壓力),信息說當地某組織成員聲稱堅決反對該項價格控製,因為他認為這將損害當地經濟。在另一種條件下(重度壓力),實驗人員補充Ra說任何人都不得散布和簽署任何形式的請願書。最後一種條件,也就是報複條件下,Ra叫囂誰敢在請願書上簽名,他就一定會把他揪出來。實驗結果顯示在受到輕度威脅的時候,有50人簽名;受到重度壓力時有72人簽名;受到報複時有88人簽名。
即行動自由受到的威脅越大,人們就越容易實施這個遭到威脅的行動。
心理啟示
抗拒是引起夫妻間不和以及有子女家庭衝突的一種心理機製。抗拒也會出現在不遵守規則和法律的行為中。比如,交通法規裏隻有強製遵守和禁止條款,這就使諸如超速等等的行為更加吸引人。不管時代進步了多少,我們仍然時不時會聽到人們抱怨說安全帶是對個人自由的限製。
生活中,每個人都想過把自己的某個想法強加於他人。這時就要小心聽話人的抗拒心理是否會被觸發,因為這可能限製了他人的自由。於是,對方試圖重新建立自主的地位,就像實驗中那樣,結果可能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麻煩。
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是不是僅僅因為媽媽提供了奶水、食物、或者更簡單點,因為俗話說的“有奶便是娘”?答案當然不是。
心理實驗
心理學家哈洛在實驗中製作了兩個假媽媽,一種是用鐵絲做的,一種是先做好猴子的模型,再塞進鬆軟的海綿、套上長毛絨布,裏麵裝上燈泡,使布媽媽有體溫,還設計成搖動的。實驗時,將他們和剛剛出生的猴子放進一個籠子裏,觀察它們喜歡裏麵的鐵絲媽媽還是布媽媽。研究者發現,小猴很快和布媽媽難分難舍,就算鐵絲媽媽那裏有奶瓶,布媽媽沒有,小猴也不願意在鐵絲媽媽身邊多呆。
後來,心理學家賦予了布媽媽更多的母性特征,而小猴子也就愈發喜歡她。但是,布媽媽的母性特征再豐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在布媽媽身邊長大的猴子成年後不同程度的帶有行為上的偏差,類似人類精神疾患的行為。
心理啟示
由上述實驗可知,父母在喂養孩子的過程,不僅僅應該給予嬰兒食物,還應該給予他們愛撫、讚許、鼓勵、保護和愛。這樣,嬰兒才能夠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生活中,很多父母認為養育孩子並不需要學習,這是人類的本能。但事實是,養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要求父母有責任心,有能力,有耐心,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有愛心,它是孩子生命元素的第一位。所以,請不要吝惜自己所能給予孩子的那舉手投足的溫暖,也正是這點點滴滴才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很多父母認為,寶寶處在嬰兒時期時,對詞彙的記憶力並不強,所以即使在他們麵前說髒話也無所謂。事實果真如此嗎?
心理實驗
皮特·加斯科和伊麗莎白·霍納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15名8個月大的嬰兒連續10天聽一遍有3個故事的錄音帶,然後讓這些嬰兒再聽其他的錄音。結果顯示,嬰兒聽包含故事中某些詞的詞組時間明顯多於聽其他單詞組的時間,為了做對比,他們又將從來沒有聽過故事的嬰兒帶進了實驗室,實驗過程中發現,他們在聽到這些單詞時,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偏愛。
心理啟示
加斯科認為,8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記住談話中經常出現的單詞了,這是以後習得語言的重要準備條件。這是因為兒童在嬰兒階段開始儲存單詞的發音和不同因素了(語言學習要求大腦儲存發音和含義)。突然在某個時候,孩子便能把單詞的發音和含義對應出來。他們經過研究還發現,盡管幼齡兒童並不知道某些單詞的含義,但他們依然能夠記住單詞的發音;等以後他們語言能力開始發展時,所有準備工作早已經做好了。因此,這就告訴嬰兒的父母們,不要總覺得孩子尚小,沒有什麼記憶力,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在他們麵前說一些比較過分的髒話。千萬要小心,那雙小耳朵可能正在聽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