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你家寶貝你是否了解——點撥子女教養(2)(2 / 3)

經12年的追蹤,凡熬過20分鍾的孩子,都有較強的自製能力,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於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塊糖的孩子,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嫉妒、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後來,將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們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叫做“糖果效應”。

心理啟示

盡管薩勒得出的結論與孩子小時的表現很能達成一致,但在實驗中卻沒有指出樣本大小,沒有明確有多少被試孩子,更沒有交代這些孩子的家教如何,更沒有認識到環境和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而薩勒提出的這個效應也不無道理。這與中國古話中的“三歲看大”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從小培養孩子各方麵的素質還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兩個人中,為什麼要一個哄,一個批?為什麼哄和批的目的還要一致?這就應該用心理學中的“紅白臉效應”來解釋。

心理實驗

有人曾對一服刑人做了如下實驗:請管教人員A充當白臉,處處對服刑人C和顏悅色,盡量包容;而請管教人員B充當紅臉,處處對服刑人C渴求,十分嚴酷。然後,實驗者還有意設計了一個C平時無法接受和完成的艱巨任務。B向C布置,C叫苦,不肯接受,並說需要兩名助手方可完成;而A布置,C欣然答應,竟然一個人加班加點完成了任務。可見,這組實驗就是利用了“紅白臉效應”的積極麵,人們願意依據“白臉”人的意圖把事情辦好。

心理啟示

“紅白臉效應”的積極麵能夠使人們很順利地完成預期的目的,但是,這裏需要注意的是“紅臉人”與“白臉人”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才去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紅白臉效應”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即一個要嚴些,一個要和氣些,但是對孩子的管教意見一定要統一,一定不要爸爸說東,媽媽說西,爸爸說某些事不讓做,媽媽卻偷偷地幫助去做。因為如果爸爸媽媽的意見不統一,就會把“紅白臉效應”的消極作用發揮出來,這樣很有可能讓孩子鑽空子,形成任性、耍賴、不聽話的不良習慣。

單親家庭孩子為什麼性格孤僻?其犯罪率為什麼會大大高於雙親家庭的孩子?那麼,又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心理實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和哺乳動物幼年時都有依戀母親的傾向。有人做了實驗:將幼猴與母猴隔離後,幼猴竟會依戀一個套有毛皮的支架,將它作為自己的“代理母親”。由於這是一種在單親孩子身上常見的心理效應,即父母離異、缺失、雙親摯愛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孤僻、怪異、消極等負麵行為表現的效應,所以將其稱作“單親效應”。

心理啟示

心理專家指出,人在幼年時,雙親之愛,特別是母愛是不可或缺的。也有人提出兒童12歲以後,除了母親的嗬護,更不可缺乏的是父愛的指導作用,單親家庭的孩子自幼得不到父愛或母愛的溫馨,於是心理上自卑,行為上孤僻、怪異,對他人與社會保有懷疑乃至敵對態度,不能與其他孩子快樂、自在地交往,對學習無興趣,更容易走上極端,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少年為伍,日益沉淪。所以,單親家庭的孩子犯罪大大高於雙親家庭的孩子。

鑒於此,身為父母的已經離異或處在離與不離邊緣的夫妻,一定要為孩子著想,要有一個撫養與教育孩子的共同的約定,更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出極度地仇視或爭鬥。如果孩子尚小,可以不直接告訴他(她)你們離異的事情,這些對防止單親效應都有一定的效用。

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給孩子適當的壓力。因為壓力太大,容易使孩子焦慮、緊張;沒有壓力,容易讓孩子處於鬆懈狀態。

心理實驗

最早研究工作壓力與工作業績之間關係的科學家耶基斯和多得林,在他們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工作壓力與業績之間存在著一種倒U形關係,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說”,也稱“耶基斯和多德林法則”。

倒U形假說認為:壓力較小時,工作缺乏挑戰性,會使人處於鬆懈狀態;當壓力逐漸增大,成為一種動力時,它激勵人們努力工作,逐步提高工作效率;當壓力等於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時,人的效率達到最大值;但如果壓力超過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壓力就會成為阻力,效率也隨之降低。

心理啟示

良性的壓力會驅使人們工作更加賣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世界網壇名將貝克爾之所以被稱為“常勝將軍”,其秘訣之一就是在比賽中自始至終防止興奮過度,保持著半興奮狀態。而負麵壓力或壓力過重則會帶來不良影響,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症。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壓力過大,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學習效率就會越來越低。父母必須重視這一效應,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對孩子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設法幫助孩子按時完成任務,適當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學得愉快,還能夠讓孩子學得牢固。再者,父母不能因為害怕壓力成為孩子的負擔,而疏於對孩子的管理,這樣會滋長孩子的惰性,不利於孩子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