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
研究者選擇了年齡為6個月、9個月、12個月和18個月大的嬰兒參加了這項實驗:研究者把玩具遞給嬰兒,讓其拿著玩30秒,這樣重複多次。通過多次遞玩具和拿走玩具的行為逗弄嬰兒,同時對嬰兒狡黠地微笑(即“不打算做某事”)。另一種情形,研究者故意把玩具掉到地上,或者把玩具放在一隻透明的容器裏,然後去取,但試了30秒沒有成功,同時裝出一幅因無法拿到而倍感沮喪的樣子(即“嚐試做某事”)。在最後一種同樣持續30秒的情形中(即“消遣”),實驗者伸手把玩具遞向嬰兒,但並不讓其夠到。同時多次轉向另一個人並與其攀談。此時臉上毫無表情,似乎完全投入到談話中去。
結果顯示,自9個月起,嬰兒便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了。當研究者不打算把玩具給他們時,相比夠不著玩具的情形,嬰兒顯得更不耐煩(拍打著要得到玩具)。而6個月大的嬰兒對這幾種情形並無區分,不耐煩的程度是一樣的。
心理啟示
大約九個月大時寶寶便能夠區分出大人的不同目的,不同意向,也知道某種行為失敗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所以,當寶寶長到九個月大時,家長就可以通過向他們解釋,向他們描述你的所做所為。尤其是當您在通過展示自己努力做某事但卻無法滿足他們的某些願望時,幫助寶寶從小養成理解他人的好品質。
嬰兒都會依依呀呀的亂叫,並且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受,那麼他們用什麼語言來說話,會不會受環境語言的影響呢?
心理實驗
人們對20名10個月大的嬰兒在其所處的文化和家庭環境中進行錄音。其中5名巴黎嬰兒,5名倫敦印個,5名阿爾及爾嬰兒,還有5名香港嬰兒。錄音是當著嬰兒母親的麵在其家中進行的。
研究者利用聲譜分析儀對嬰兒所發出的1047個元音進行研究對比。他們發現,各地的嬰兒發元音的方式有所不同。當他們把嬰兒的發音和當地大人的發音進行對比時,便注意到其中有很多的相似點:他們在這些講不同語言的成人話語中也發現了同樣的差別。
心理啟示
這項研究表明,嬰兒十分注意母語中的語調,因此他們所說的話就受到這些口音的影響。所以說,寶寶在聽成人說話的同時,他們不僅學習詞語、詞彙,而且也能準確模仿自己所處語言環境中的語調。也可以這麼說,在大人還沒有明白寶寶在說些什麼之前,他們很可能已經深受其語言環境的影響,並做著類似於環境的口音表達了。
確實,生活環境的口音在時刻影響著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中影響更加深入,要想完全擺脫它們也是有點困難的。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有較好的語言素質的話,就應該盡量給寶寶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
俗話說“千人千模樣,萬人萬思想”。那麼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活動狀態與他們以後的行為或性格是否存在某種聯係呢?
心理實驗
為了研究上述問題,研究者做了下麵一組實驗來了解胎兒的活動是否能夠讓人預見其出生後,更大一些時候或者兩歲大的時候行為和性格特點。
於是,這些心理學家想出一個辦法,他們利用多普勒測量儀分別對24周大、30周大及36周大的52名胎兒的活動頻率和幅度進行了統計,同時收集了這批胎兒出生後(2周大)的行為以及長到1至2歲時的行為數據。
結果顯示,在母親子宮裏最活躍的胎兒,尤其是男孩,通常日後會比其他孩子更加易怒。
心理啟示
從研究結果可知,胎兒的活動情況似乎能夠表示他們將來兒童時期的性格。另有研究表明,嬰兒的某些性格特征是在胎兒時期(在母親子宮裏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了。而母親的一切舉動都會對胎兒產生影響,母親的生命節奏、激素的分泌情況,尤其是她們的不同的情緒特征對胎兒的行為產生的影響更大。研究證明,如果母親經常極度緊張,那麼胎兒會更加活躍,出生後也會比其他孩子更加易怒。所以,母親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調節,時刻保持放鬆狀態,即使遇到能夠激發自己發怒的事情,也要學會深呼吸,讓自己慢慢放鬆下來,平靜下來。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老”,那麼,這句話真的成立嗎?薩勒提出的“糖果效應”似乎能對其進行一下解釋。
心理實驗
薩勒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對一群都是四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鍾,兩塊糖都給你。若你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隻能得一塊1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熬20分鍾。
實驗結果:2/3的孩子寧願等20分鍾得2塊糖。但他們卻很難控製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隻好把眼睛閉起來,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雙臂抱頭,不看糖。還有的幹脆躺下睡覺。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秒鍾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