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你家寶貝你是否了解——點撥子女教養(1)(1 / 3)

很多時候,父母對於孩子的了解往往局限於表麵,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這樣就可能導致教育的偏差,給了孩子錯誤的指導。心理小實驗會告訴你更多孩子成長發育的特點和規律。

就成人看來,新生兒是沒有任何感情意識,更是不會對一些事情有所期待。其實,這是錯誤的。新生兒也會對一些事情有所期待。

心理實驗

布拉斯、甘琦柔和斯坦納設計了下述實驗:用手指觸碰一下嬰兒的左額,然後把一滴糖水滴在嬰兒的左邊嘴角。這種實驗重複做了幾次,後來研究者發現,隻要觸碰嬰兒的額頭,他們就會自動把頭轉向被觸碰的那一邊,這麼做就是為了嚐到那滴糖水。最讓人驚奇的是,如果在被觸碰額頭之後沒有嚐到那滴糖水,嬰兒還會出現騷動不安,表現出很難過的樣子。他們對取消觸碰刺激表現出了消極的表情。因為他們對這件事有了期望……心理啟示

由此看來,即使是新生兒他們也對一些事情有很強的期待感情,尤其是那些使他們快樂的事情。所以,你不必困惑為什麼孩子在聽到他們渴望見到的父母下班回來時會興奮不已。因為孩子能聽到他們回來的聲音,能感受到他們的到來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喜悅,因為孩子期待著和他們發生積極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孩子們快樂的源泉。

所以,身為父母,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就一定不要忽略他們的期望,哪怕是新生兒。如果您的孩子表現出了他的期望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予以滿足,這樣他們才會更加健康茁壯的成長。

父母應該花多長時間陪伴寶寶這個問題,難倒了很多父母,但是如何陪伴寶寶則是一個更大的難題。

心理實驗

索斯和艾默德嚐試著了解母親的陪伴是否會影響嬰兒探索事物和玩耍。40位母親和她們的寶寶(15個月大)被召集到實驗室裏,並被分為兩組:

第一組的母親,按要求要坐在椅子上看15分鍾的雜誌。這段時間,她們的寶寶坐在房間中間的地上玩耍。母親們不能回應孩子的任何請求;第二組的母親沒有去看雜誌,並且可以與寶寶進行情感交流。

寶寶坐在小毯子上玩著玩具時,房間出現了一個遙控機器人,並走近寶寶。研究人員對這兩種情況下嬰兒的所有行為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那些沒有媽媽陪伴的嬰兒表現得不太開心,也不太主動。而且對機器人的探索(觀察和觸摸)也很少。

而另一組,當母親可以與嬰兒進行交流時,嬰兒更加明白當時的情況,他們更容易適應它,尤其表現為對機器人的惡擺弄(這是其他嬰兒所不敢做的)。

心理啟示

這一實驗表明,母親僅僅呆在嬰兒身邊是不夠的,母親對嬰兒的“真正陪伴”將會促使孩子更多地進行探索。但同時也應當注意陪伴的質量,如果父母以配合的方式回應孩子的請求,並且能夠避免不停地幹涉寶寶的行為,這種配合就是成功的。對嬰兒來說,正是有了父母的回應,他們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環境,對他人是有影響的,並且也會揣摩自己行為的好壞,所以,身為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方式方法。

對於一位產婦來說,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自己剛出生的孩子被人掉包。那麼,當麵對很多混淆的孩子時,產婦能準確地判斷哪個是自己的孩子嗎?

心理實驗

在一次研究中,研究者對父母僅僅通過身體接觸來辨認親生寶寶的能力產生了興趣。於是他們想實驗一下:蒙住年輕媽媽們的眼睛,在每人麵前並排放上三個睡在各自搖床裏的新生兒。研究人員領著這些媽媽走到嬰兒麵前,讓她們僅僅觸摸嬰兒的手背或臉蛋,然後說出哪個是自己的寶寶。

結果顯示:79%的年輕媽媽都能夠識別出自己的孩子。而媽媽和寶寶們隻在一起待了1-3天,大約8小時才給寶寶喂一次奶。此外,分析顯示,母親與嬰兒在一起待的時間長短與實驗結果並沒有關係:一位產後僅和嬰兒待了1小時的母親同樣可以識別出她的寶寶。

實驗說明,女人擁有一種隻憑觸覺來識別自己寶寶的特殊能力。這種能力是母親與孩子平日的肌膚之親中不知不覺中獲得的。此外,研究人員還從看寶寶照片,聞寶寶的體味的實驗中證明了母親對自己的孩子有特殊的識別能力。

心理啟示

如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嗅覺也是人類用來進行親子識別的一種重要途徑,對於人來來說這不是唯一的途徑,因為年輕的媽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認出自己的寶寶,哪怕是事前隻和寶寶待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如果想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的話,那就是因為愛,因為愛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東西,能夠使有血緣關係的個體產生一種奇特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