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形狀的物體,寶寶對人類的麵孔似乎更加敏感,尤其是更加喜歡標準有變化的麵孔,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實驗
在一家醫院的產科病房裏,戈潤、薩迪和吳曾讓40名剛出生九分鍾的嬰兒分別看一張標準的麵孔和一張歪斜的麵孔(嘴、眼睛和鼻子不端正)。他們發現,嬰兒更多地轉動眼睛也頭部來追視那張標準的麵孔,而不是那張歪斜的麵孔。
然後研究人員又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出生4-7小時的嬰兒麵前,在12分鍾內出示兩種不同刺激物(一個正方形和一張塑料麵孔),一開始,嬰兒對麵孔的關注多於正方形,然後缺更為持久地看著正方形,不再理會麵孔。新生兒似乎期待這張麵孔能夠發出聲音或作出表情,但因為它總是靜止不動,嬰兒便覺得索然無味,就避開了麵孔。
正方形卻沒有讓嬰兒感到失望,所以他們會一直看著它。這說明對於嬰兒來說,麵孔是潛在的表情載體。這意味著新生兒天生就具有將人類麵孔與其他物體識別開來的能力,也具有將生物行為與非生物行為辨別開來的能力。
心理啟示
從未目睹過人類麵孔的新生兒對標準麵孔刺激物的偏愛則說明,從出生那一刻起,人就擁有了一種對麵孔的先天反應。即使我們還沒有弄清楚嬰兒在人們的麵孔中到底看出了什麼,但是比起其他麵孔他們似乎更容易對人類的麵孔產生反應,尤其是更愛看那些規則的麵孔。隻要我們的麵孔不是靜止的,寶寶們就會喜歡,所以,身為父母,一定不要在寶寶麵前隻顯示一種表情。
生活中,有些寶寶總是在看到父母做什麼事時,自己也學著做同樣的事,那麼有人就問了,嬰兒的模仿和他們以後的自覺行為有沒有關係呢?
心理實驗
費爾曼、阿克薩姆和科暢斯卡曾做了一項實驗,以研究根據嬰兒一周歲時自然模仿母親的程度來推斷其在3、4歲的“自覺性”。首先讓母親當著她們寶寶(12-20個月大)的麵做一些簡單的動作,然後母親鼓勵寶寶去模仿自己,同時,研究人員觀察嬰兒能不能正確模仿媽媽,會不會開心主動地去模仿媽媽的行為。
幾年後,當孩子長到2歲半到4歲的時候,人們又重新對他們進行了測試,但用的是不同的實驗,以觀察他們是否會乖乖地遵守大人定下的規矩。
然後通過三項實驗,分別測試這些孩子的誠實度,嬰兒作弊的傾向以及衡量其做“錯事”後的愧疚感,結果顯示,那些提早2年或更小喜愛模仿母親的嬰兒比其他孩子更多地遵守規則,較少進行作弊,並在發現打碎物品後也表現出更多的愧疚感……心理啟示
從實驗可以看出,那些喜愛模仿母親的孩子似乎比其他孩子更早產生正義感,並更多地意識到什麼行為是被禁止做的、什麼是被允許做的。而且,在他們很小的時候都會在自己犯錯後產生愧疚感。據研究人員解釋,這是因為因而模仿父母的欲望很可能與其對母親為使其社會化做出的努力所表現出的接受力和敏感度相聯係。所以,父母們,在注意自身行為的同時,也不要為了孩子的一點錯誤而一直訓斥。
在遇到問題時,嬰兒則會首先看看在場人的表情然後再做出相應的對策,所以,身為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麵前時自己的表情。
心理實驗
在一次研究中,人們把幾名一周歲的嬰兒放在“視覺懸崖”上(一種玻璃台麵的小桌子,台麵一半透明,一半不透明。桌麵距地麵的高度為30厘米)。嬰兒被放在台麵不透明的部分上。
母親站在透明台麵一邊,實驗要求她們鼓勵寶寶越過空地(台麵透明的部分)來到她們身邊。當寶寶走進空地時,母親應當分別作出如下的表情:高興、關心、害怕、生氣、悲傷。
結果顯示,當母親表現出高興或關注時,74%的寶寶都越過了“懸崖”。當母親表現出生氣或是悲傷時,能做到的寶寶就少得多。與此相對,當母親表現出害怕的表情時,沒有一個寶寶願意跨越“懸崖”。
心理啟示
由於母親經常陪伴在寶寶身邊,所以,他們總是以媽媽的表情作為自己決策的“參考”。在麵對不同的情況時,他們能夠很好地適應媽媽所提供的表情信息,不但能區分出不同的情緒表現,而且能根據母親所提供的信息來采取合適的行為。其實,不論是媽媽還是爸爸都會使用與後者情緒表情有關的信息。
當有寶寶在場的時候一定要盡量控製自己的恐慌情緒,因為當您對一些事情表現出不安時,您的手勢、叫喊、表情都可能使寶寶產生相同的情感,不利於孩子健康情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