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活中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往往是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努力完成,這是一種極為不良的生活習慣。
心理實驗
加拿大渥太華卡頓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蒂姆·彼奇爾博士曾經做過這樣的跟蹤調查實驗:他的實驗對象是100名自認為有拖遝問題的公司職員;彼爾奇博士在他們任務期限前的最後一周進行了跟蹤調查。開始的時候,這些實驗對象說他們有焦慮感和內疚感,因為他們還沒有開始做他們的“作業”。這時,他們會安慰自己:我在壓力下的工作表現會更好,晚一點也沒什麼的……不過,一旦他們開始著手工作,他們便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情緒,不再悲歎時光流逝,但也不會說壓力有助於他們工作。
心理啟示
拖遝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一種現象。例如,很多學生會在交作業的最後一刻才慌忙完成;很多員工在工作的前一天熬夜苦幹等。對於不急於完成的任務,人們常常是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的時候才努力完成,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最後通牒效應。
那麼最後通牒是不是拖遝的克星呢?這就要取決於個人的思想觀念。例如,對於一些完美主義者而言,他們總擔憂“自己工作不能夠盡善盡美,沒有人會喜歡自己”,這種思想觀念就會引發最後通牒到來時的不良情緒。而製定負荷合理的目標和計劃,並對可支配的時間進行管理是避免拖遝、避免最後通牒給我們帶來負性情緒的良方。
有時,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太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者產生逆反心理,這樣就會事與願違。
心理實驗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募捐演講,最初,他感覺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於是決定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10分鍾後,牧師還沒講完,他就有點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極度厭煩,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裏偷了2元錢。後來,心理學上講這種由於剌激過多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心理啟示
人接受任務、信息、刺激時,往往都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如果超過這個容量,人不但會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信息、刺激等,反而會對它們產生反感。另外,任務分配、信息傳遞的方式方法以及隻顧自己不考慮別人感受的做法都會違背信息傳遞者的初衷,甚至適得其反。
可見,我們在做任何事時,都要把握好“度”,都要學會運用“互惠定律”。
如果“過度”就會產生“超限效應”,如果“不及”,又會達不到既定的目標。在希望別人做好的同時,首先考慮自己是否做好,是否讓對方滿意。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學會換位思考,隻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才能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