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揭示社交中的小秘密——解密人際交往(3)(2 / 3)

心理啟示

“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學依據在於,無法知曉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觸到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也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訴求。往往信息受傳者對信息的完整傳達有著一種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的闕如在受傳者心裏形成了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就會對被遮蔽的信息產生了強烈的召喚。這種“期待-召喚”結構就是“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基矗這與人們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關。

生活中,“禁果效應”不論是其積極方麵還是消極方麵,其產生的影響隨處可見,我們一定要時刻注意它的消極方麵,努力讓其積極方麵發揮到極致。

生活中,在尋求他人的幫助時,如果能夠采勸以退為進”的技巧,則常常會輕而易舉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實驗

1997年,Patch和他的同事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的實驗對象是在街上隨機拉住的行人,然後說服他們送10張宣傳單給身邊的人。在“以退為進”的模式下,實驗人員告訴行人說自己是某環保組織的成員,詢問他們是否能夠幫忙散發100張宣傳單,旨在提醒回收處理有毒有害的家電用品。但幾乎遭到了所有行人的拒絕。

遭到拒絕以後,實驗人員表示可以理解,然後詢問對方能否接受最少送出10張。在對照組實驗裏,沒有前麵的請求鋪墊直接問能否送10張宣傳單。實驗結果發現,采用“以退為進”的技巧後,60%以上的人同意幫助散發傳單;而在對照組裏,隻有不到30%的人同意。

心理啟示

由以上實驗可知,采勸以退為進”的技巧向對方尋求幫助,相比直接向對方尋求幫助而言,成功的可能性要大的多。的確如此,在現實生活中,若請別人幫忙時獅子大開口,無疑會遭到拒絕;但如果此時能夠緊接著再提出較小的請求,采勸以退為進”的策略,對方則比較容易接受。

有不少學者認為,兩項請求之間的反差通常很有效,因為這樣會讓後一項請求看起來代價較小,比對照條件下更容易達成。還有的學者認為,這項技巧類似於討價還價或一個人作出某種讓步。但不管其中的原因具體是什麼,采用這種技巧能夠讓我們達到自己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即無意中說出“好的”之後,再說“不”就成為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那麼,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心理實驗

1978年的一個清晨,Ciadini和他的同事做了這樣一個心理實驗,實驗對象是他的學生們。實驗開始之前,實驗人員在教室做完自我介紹後宣稱要為認知過程的研究工作找幾個學生,而參與這項研究工作的學生可以加學分。其中的一組實驗者,詢問是否有學生願意參加,當有學生表示了同意之後,告知他們實驗在早上7點鍾開始,然後又確定一下對方是否願意參加。而另外一組實驗中,實驗人員知識開誠布公地說實驗7點鍾開始,並未征求對方意見。

兩組實驗相同的是,在實驗的前一頁,實驗人員聯係每一位受試者,提醒他們實驗事宜,然後記錄請求接受率,同時記錄早上7點實際出現在實驗室門口的人數。結果發現,那些之前答應過的人53%都參與了實驗,而後置參與的隻有24%。

心理啟示

由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在接受了別人的請求,說了“好的”之後,即使半當中情況有所變化,他們也很難再進行拒絕。這是因為在人的意識裏,再沒有什麼比背信棄義更困難的事情了,即使原來的決定不是真心實意的。這就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即在請求別人幫忙的時候,可以先設法讓他們做出肯定的回答,如果能夠達到這一目的,那距離真正的成功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