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
心理學者洛欽斯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分別向兩組被試介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甲組先介紹這個人的外傾特點,再介紹內傾特點;對乙組則相反,先介紹內傾特點,後介紹外傾特點。最後考察這兩組被試者留下的印象。結果與首因效應相同。洛欽斯把上述實驗方式加以改變,在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完第一部分後,插入其它作業,如做一些數字演算之類不相幹的事,之後再介紹第二部分。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組的被試,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應明顯。這就是著名的“近因效應”實驗。
心理啟示
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有時會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一些,因為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其實,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首因效應影響重要;而在交往的後期,即在彼此熟悉時期,近因效應的影響也同樣重要。研究發現,近因效應一般不如首因效應明顯和普遍。在印象形成過程中,當不斷有足夠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來的印象已經淡忘時,新近獲得的信息作用就會較大,就會發生近因效應,但是,不論是近因還是首因,它們都會讓人陷入以偏概全的錯誤判斷之中。所以,在具體的看人看事的過程中,首因和近因的片麵性一定不要忽視。
對於親友的關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而對於陌生人,哪怕是一點的幫助,我們就會感激不已,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實驗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並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重了。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後來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為:貝勃定律。
心理啟示
生活中,人們對報紙售價漲了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會十分敏感,但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元,人們則不會覺得漲幅很大,這即是說第一次的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
我們對親人朋友的關愛習以為常;而陌生人的一點幫助,卻我們就感激不已。
這便是“貝勃定律”在操作我們的感覺。對於親人朋友,我們對他們的關愛習以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時他們少了一絲關愛,我們就會不適應。對於陌生人,我們沒有抱著多大的期望,因此,他們的一點點幫助,我們都感動不已。貝勃定律告訴我們:給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錦上添花的事,盡量不做畫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點滴所得,善待身邊的人。
在他人越是禁止,越是再三強調不可去做的事情,人們越要嚐試著去做,甚至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實驗
有人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茶盤中放著5隻扣著的不透明的茶杯,孩子根本對它們毫無興趣。實驗者在其中一個杯子下放了一枚國徽麵朝上的硬幣,重新扣上。
然後告訴孩子們:“杯子下麵有東西,你們千萬不要隨便亂動,否則我會生氣的1然後假裝出去。出去後的實驗者,在外麵設法窺視,結果發現,他越是向孩子們強調地厲害,孩子在等他出去後越要打開看,有的孩子還要把那枚本來很普通的硬幣拿出來仔細觀察,然後再放好(他不知道原來的放置方法)。心理學中將這種越是不讓做越要去做的現象叫做“禁果效應”,也可稱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