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揭示社交中的小秘密——解密人際交往(2)(1 / 2)

但是,“羅森塔爾效應”與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一樣,是帶有條件的,有其產生的心理基礎,也就是說,教師的期望隻有在“適當的心理條件”下才會起作用。如,隻有在充分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自我意識等特點的基礎上,有分寸地“期望”,“羅森塔爾”才會產生強烈的正效應;否則在學習動機模糊不清、逆反心理強烈等情況下可能會產生零效應,甚至負效應。

心理啟示

事實上,多數中學生的意向是不隨教師的期待而改變的,特別是自我意識日益增強的中學生,緊張、單調的學習考試生活使他們長期處於消極壓抑的心理狀態下,獨立意識的發展往往超過同齡人。所以,教師的期待如果要產生如其所期待那樣的正效應,必須努力創設適當的心理條件:一是期待輸出者——教師,應通過自身的知識、能力、修養、人格取得學生的信任,獲得他們的信賴;二是應幫助期待信息的接受者-學生,具備接受期待的內部心理機製。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你和一個特別能說的人談話時,在不知不覺間你就變成了一個聽客,隻能聽他滔滔不絕地講。如何才能反被動為主動呢?

心理實驗

有一位叫馬達拉歐的人,做過一個實驗,地點是某政府機關招聘工作人員的麵試會上,實驗對象是25位應試者。實驗要求在麵試的最初15分鍾,主試者以普通的態度對待麵試者;接下來的15分鍾主試者不斷地點頭顯得甚以為然地聽對方說;最後15分鍾停止一切表示,麵無表情。然後測定應試者一次發言能持續多長時間。

結果顯示,主考官的態度不同對應試者發言時間長短的影響相當明顯,主考官點頭或附和,其作用猶如加速器,反之,麵無表情則好比是製動閥。

心理啟示

聽對方談話點頭或附和,即等於承認對方並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如果你希望從對方那裏聽到更多的話題,那麼談話時你頻頻點頭附和好了;如果你不想聽了,希望他打住話頭,那麼停止一切的表示。

明白這個道理並把它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去,那麼表麵上看主動權好像在他人手裏,而實際上卻是由你掌握。不過也有研究認為,談話時有所附和是為了尊重對方,這樣的人也被他們所歡迎。因此,談話時要把握住分寸。

人都會有一些共同性,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做出的推測是準確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畢竟有差異,因此推測總會有出錯的時候。

心理實驗

一位心理學家調查出版社編輯們的選題規律,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結果:

編輯甲正在參加成人教育,他的選題是“怎樣寫好畢業論文”;編輯乙的女兒正在上幼兒園,她的選題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叢書”;編輯丙是個圍棋迷,他的選題是“聶衛平棋路”……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個性、好惡、想法、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征。如自己喜歡打球就認為別人也愛打球,自己經常逛的商場以為別人也會去逛等。心理學家們稱這種心理現象為“投射效應”。

心理啟示

由於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常常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來推測這個人的真正的想法或心理特征。當然,我們也常常錯誤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人,以為別人也喜歡;父母總喜歡為子女設計前途、選擇學校和專業;員工總是誤解領導的意圖,等等。或者,把自己的主觀願望投射於他人身上,認為他人也如自己期望的那樣,把希望當成現實。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客觀存在著。因此,在認知中應該注意客觀性,從他人的實際特點和具體情況出發去認知他人,才能免於衝突的發生。

你將要參加一場重要的談判,那麼如果讓你來選擇談判地點,你會選擇在哪裏呢?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將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心理實驗

心理學家泰勒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群大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分別討論學校10個預算削減計劃中哪個最好。每個小組裏,既有支配能力的高的學生,又有支配能力低的學生。泰勒安排一半小組在支配能力高的學生寢室裏,讓另一半小組在支配能力低的學生寢室裏。泰勒發現,討論的結果,總是傾向寢室主人的意見,即使主人是低支配力的學生。

心理啟示

一個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裏比在別人熟悉的環境中更有影響力。在交際活動中,選擇熟悉環境是一種蓄勢方法。如果你想要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就應該把交際場合盡量安排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裏,從而能夠借助熟悉的環境來為自己增添力量。這個熟悉的環境可以使自己的家、自己的辦公室、自己所居住的地區,或者是經常去的公園、咖啡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