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手少陽。抵於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爪甲。出三毛。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係。上出額。
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係下頰裏。環唇內。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奇經凡八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衝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
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而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而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於是乎因經絡以分部位。按部位而知經絡。或以經絡分髒腑。或以形體分髒腑。而凡證候之殊。形容之異。與夫痘疹癰疽一切病患。皆可由是而察焉。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諺曰。不熟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醫寄死生。可不加之意乎。
身形望法提綱
竊思診形之法。必先知經絡之部位。辨形體之淺深。審其異同。察其常變。其病情乃可測焉。何言之。剛強者。形氣有餘。柔弱者。形氣不足。肥者常多血少氣。瘦者常多氣少血。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身強痛者。邪氣有餘。身痿弱者。正氣不足。腫起者。邪氣實。陷下者。正氣虛。上腫曰風。下腫曰水。從上腫下者屬氣。其邪在外。從下腫上者屬水。其邪在內。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無形而痛者。
陰之類。有形不痛者。陽之類。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有形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此皆形之綱領也。善診者。推而極之。變而通之。按形體之淺深。審部位之經絡。合之氣色。參之形容。則其病雖異。
而其應不窮。夫乃歎靈素之中多活法。岐黃以後少完醫。否則率意而言。執方而療。欲其絲絲入扣。滴滴歸原也難矣。諺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若取法乎中。豈不流於下乎。而況學其下焉者乎。
身容望法提綱
經言察觀病患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然則臨證之際。何可恃其脈息。而不觀夫體態乎。夫體以形言。態以容言。觀其體。察其態。斯病證明而病情著。庶乎指有目。而首有目焉。其態維何。陽證多語。陰候無聲。多語者易治。無聲者難療。罵詈笑歌。其行日夜不休者。狂態也。直視僵仆。其脈陰陽俱盛者。癲態也。厥者。陰陽不足。冒者表裏俱虛。昏沉者。陰陽虧而神氣少。恍惚者。津液亡而心血虛。起臥不安。反複顛倒。心中懊 者。虛煩之證。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神亂之征。僵仆者屬乎陽。病由機關不利。傴僂者屬乎陰。痛為心腎之 。如狂者。血蓄膀胱。熱結未瀉。如醉者。邪侵六腑。閉塞不通。妄言妄見者。邪在於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