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2)

謂之漏下。忽然暴下。傾注不斷者。謂之崩中。至若如屋漏水。如豆汁水者。前人謂其病氣實。而屬於濕。吾直以為形氣虛。而感於寒。然必參之脈證。合之形容。以辨其虛實。而判其寒熱焉。若夫五崩之診。王氏脈經以為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津。黃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 血。釋之者曰。五色帶下。傷肝則青如泥色。傷心則赤如紅津。傷肺則白如鼻涕。傷脾則黃如爛瓜。傷腎則黑如 血。

五色各應五髒。五髒俱虛。五色並下。是皆血之為病也。愚謂帶之為病屬乎任。經之為病屬乎衝。而經色之分。又當以紅紫辨寒熱。濃淡分虛實。鮮敗分新久。六法合觀。則紅紫濃淡鮮敗之變。皆可交推以解。而其寒熱虛實新久之變。亦可錯綜而知。第色雖屬望。而理不容觀。其將因問而得歟。醫為司命。尚其毋忽。

形體周身部位

竊聞人之生也。藉五行而化育。仗四大以成形。是故靈素視形容。觀體態。內則以髒分五行。外則以形合五髒。如肺合皮。脾合肉。心合脈。肝合筋。腎合骨。皮者肺之部。肉者脾之部。脈者心之部。筋者肝之部。骨者腎之部。皆以形體分髒腑也。然髒腑之經絡。營運於形體。則形體之部位。又當分髒腑之經絡。謹按靈樞經脈篇曰。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係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脾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

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係。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係上挾咽。係目係。其直者。複從心係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 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上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斜絡於顴。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 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

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曆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係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後。其支者。別銳 。下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