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2)

不識不知者。邪入於腑。默默然不慧者。厥陰之候。兀兀然欲吐者。陽明之形。倚息者。氣逆而中不和。懈惰者。腎虛而胃不實。身偏不舉者。病在分腠之間。指偏不用者。病在經絡之內。不可轉側者。足少陽之實。不能動搖者。足少陰之虛。不能自轉側者。風濕相搏之容。不能自收持者。陰陽二維之病。尻以代頭。脊以代踵者。腎痹之證。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者。胃實之形。難以屈伸者。風濕在於骨節。難以俯仰者。水氣在於腹中。不能俯者病在陽。不能仰者病在陰。項不可以俯仰者。足太陽之脈。腰不可以俯仰者。足少陽之經。腰不可以行走。項不可顧者。少陽之厥。腰不可以俯仰。項不可顧者。陽明之厥。脊痛腰重。形體不可翻身反覆者。胃絕。毛悴色夭。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誌傷。此皆病患之態也。而言其態者。或在實義之中。或在虛神之內。或見於坐臥動作之際。或著於皮肉筋骨之間。善診者。合五官之狀貌。參四體之形容。精乎靈素二書。熟乎軒岐四診。庶可豁然貫通焉。內訓曰。儀式刑之。齊之則聖。下之則賢。否亦不失於從善。誠哉。有智婦人。勝於男子。

形容望法大綱

蓋聞人之生。氣之聚也。形者生之舍。氣者生之元。形無氣則壞。氣無形則散。形氣也者。相須而不可離者也。設有偏勝。體態異焉。總而言之。其要有八。曰動、曰靜、曰強、曰弱、曰俯、曰仰、曰屈、曰伸。八法交參。則雖行住坐臥之際。作止語默之間。不外乎此。診之之法。以表裏言。則動者、強者、仰者、伸者、為在表。靜者、弱者、俯者、屈者、為在裏。是容貌表裏之分也。以陰陽言。則動者、強者、仰者、伸者、皆屬陽。靜者、弱者、俯者、屈者、皆屬陰。是容貌陰陽之分也。以寒熱分之。則在表屬陽者多熱。在裏屬陰者多寒。是容貌寒熱之分也。以虛實分之。則陽道實。陰道虛。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容貌虛實之分也。然以表裏陰陽寒熱虛實。八者合觀。將動靜中各有俯仰。強弱中各有屈伸。而變化無窮。則就動靜強弱俯仰屈伸八者合觀。將表裏中各有寒熱。陰陽中各有虛實。而變化亦無窮。且夫動靜交相養也。強弱交相濟也。俯仰屈伸。交相為用也。得其中。

則之八者。皆不可言病。不得其中。則之八者。皆可言病。然而中無定體。病不易言。蓋天有寒暑。人有陰陽。

體有勞逸。年有老少。寒則多屈。熱則多伸。陰則多俯。陽則多仰。勞則多強。逸則多弱。少則多動。老則多靜。

而況老少勞逸陰陽寒暑。又皆有動靜強弱之殊。俯仰屈伸之辨乎。然則天之於寒暑也。人之於陰陽也。

體之於勞逸也。年之於老少也。四者。果能隨時以處中。方可因證而知病。不然。將以常為變。以變為常。未識厥中。焉知允執。其不顛倒也者幾希。

行止動靜提綱

人身一太極也。太極一陰陽也。診法之分動靜。猶太極之分陰陽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猶人身之動屬乎陽。靜屬乎陰也。動以行言。靜以止言。行有遲速。止有屈伸。猶太極之分兩儀。兩儀之分四象也。由是而剛柔得位。動靜有常。論陰陽則無咎。論身體則無病矣。然而陰陽有偏勝之時。身體有違和之日。故聖人測陰陽於氣候。驗病症於形容。就行而言。則速為陽。遲為陰。行之速者。陽之陽。行之遲者。陽之陰。就止而言。則伸為陽。屈為陰。止之伸者。陰之陽。止之屈者。陰之陰。陰陽之要。有表裏焉。有髒腑焉。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重陰者癲。重陽者狂。以寒熱分之。則陽多熱。陰多寒。以虛實分之。則陽道實。陰道虛。

陽經之病。實則見其棄衣而走。虛則見其身重難行。陰經之病。實則見其坐而欲起。虛則見其臥而卷身。

陽主乎動。行之速者。陽有餘。行之遲者。陽不足。陰主乎靜。止之伸者。陰有餘。止之屈者。陰不足。欲動而不能動者。其病在陽。欲靜而不能靜者。其病在陰。乍靜乍亂。水漿不入。形體不仁者。陰陽離散。時動時靜。容止可觀。進退可度者。血氣調勻。善診者。觀動靜之常。以審動靜之變。合乎望聞問切。辨其寒熱虛實。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可謂知陰陽矣。

診坐望法提綱

嚐思觀形容者。非但欲診之於行。抑且欲診之於坐。苟能心領神會。雖一動一靜。莫不有昭著者焉。間嚐驗之於病。見有坐而仰者。坐而伏者。坐而叉手冒心者。坐而以手護腹者。以及坐而下一腳。坐而掉兩手。

或坐而不得眠。或眠而不得坐者。由是稽之於古。則謂坐而仰者肺實。實則胸盈仰息。坐而伏者肺虛。虛則伏而短氣。叉手冒心者。汗後血虛。以手護腹者。裏實心痛。其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之貌。坐而掉兩手者。

煩躁之容。但坐不得眠。眠則氣逆者。咳嗽肺脹。但眠不耐坐。坐則昏沉者。血奪氣虛。其他坐不能起者。陰經之證。立不能坐者。陽病之征。坐而欲起者。陰氣實。坐不欲起者。陽氣虛。轉側不能者。痿痹之狀。坐臥不定者。煩躁之形。是皆顯而易見者也。然合五官而察之。合五體而辨之。其坐臥之間。形容之變。竟有難於言傳者矣。是篇舉其一隅。導夫先路。至若聽聲寫形。尚有待於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