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官謠”更該有人管(1 / 2)

“官謠”更該有人管

“民謠”亂的是眼前,“官謠”惑的是人心;“民謠”騙得了一時,“官謠”騙得了長久;“民謠”群起攻之,“官謠”無人過問;“民謠”好治,“官謠”難防……

●王旭明/文

時下有一個很時尚的名詞叫做治理網絡謠言,為此有關部門還搞了一係列活動,比如淨化網絡環境專項治理活動、建立網絡謠言舉報查處機製等等。這當然是好事,而且對於促進網絡環境的健康發展、促進網民素質整體提高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從近期情況看,網絡謠言(或通過其他形式散布的謠言)其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出於各種目的的、網民自發散布或傳播的謠言,我們不妨簡稱為“民謠”。治理“民謠”,有關部門熱情特別高、措施特別好、輿論跟的特別緊,效果也相當不錯。

例如最近的兩個例子。

5月3日清晨,安徽廬江籍女子袁某在北京京溫服裝商城內墜樓。網絡上有傳言稱該女子死前遭遇了性侵,“身體裏有六個人的精子”,此事還引發了部分在京的安徽籍群眾上街。警方調查表明,根據視頻死者跳樓前與其他人員沒有接觸,查看屍檢報告也沒有發現被性侵犯的跡象。目前,造謠者馬某已經被公安機關抓獲。馬某在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采訪時說:“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是誰,到底有沒有被強奸,到底是自殺還是怎樣,到底公安機關有沒有立案,我什麼都不知道,這真的是我的錯。”看,查處及時、媒體跟進,挺好。另外一件事發生在廣西省桂林市。由於最近一段時間大雨較多,桂林市資源縣瓜裏鄉的一位農民借機散布謠言,稱近期會有犀牛出現,引發大水淹沒村莊。不少村民信以為真,不思生產,有的幹脆賣掉穀子到外地“避難”,對此,瓜裏鄉政府及時公布信息,並拘留散布謠言者,很快謠言得到了製止。類似這樣的民謠,有關部門出重拳、有關媒體及時播、公眾反映良好。應該說,在治理“民謠”方麵,我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現在的問題是,還沒有邁出的另外一步、且邁出這一步愈發顯得艱難的是對於“官謠”的治理。所謂“官謠”,就是不斷有官方通過各種媒介以各種形式向社會散布傳播出來的謠言。近幾天公眾街頭巷議、媒體追蹤報道、有關方麵卻始終未正式回複的就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案件的發布。去年12月,《財經》副主編羅昌平實名舉報劉鐵男,曾得到國家能源局火速回應:上述消息純屬汙蔑造謠。“我們正在聯係有關網絡管理部門和公安部門,正在報案、報警。將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處理此事。”時隔五個月,雖然時間長了點就被證明,官方發言是純粹的謠言,是真正的謠言,是不攻自破的謠言,又是公眾嘩然卻無人追責的謠言。

其實,比劉鐵男級別更高的“官謠”還有呢。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授意重慶市新聞辦公室對外發布:“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立軍因勞累過度,神經高度緊張,經領導批準,進行休假式治療。”此“官謠”發布僅僅24小時後就被外交部發言人證實是謠言。如此普遍”官謠”還有什麼活熊取膽熊很舒服、梁林故居被拆除是維修性拆除、犯罪嫌疑人肯定是某某某等等,結果都被鐵一樣的事實不攻自破。

不斷出現的“官謠”讓我們一次次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一是,我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反反複複的強調一句老話,無論是官員還是企業家,抑或是發言人,在發言時一定要堅持基本的倫理原則,堅守道德底線。原則和底線就是真話可以不全說,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二是,有人問,如果你的上司命令你說謊,作為下級該怎樣對待。我的回答是,至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道德選擇,就是我在第一項裏所強調的,頭可斷血可流,不違心講話的本色不能丟。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從幾千年前被燒死在羅馬廣場、堅持日心說的布魯諾,到十年動亂中慘遭殺害的張誌新、林昭等無不都是我們抬頭仰望和身體力行的榜樣。另一種是職業選擇,如果堅持不說謊,同時又保住名節和官位的選擇有沒有呢?有。比如躲避、拒絕接受采訪、沉默寡言或說無可奉告等等,這些都比散布“官謠”強。退一萬步,躲不開跑不掉、領導逼迫你散布“官謠”,那就隻好以組織的名義對外發布了。人民日報微博在評論中說:實名舉報在先,組織調查在後,這再次說明,創造條件讓公眾監督,是反腐製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時也要警醒:新聞發言人本是公職,怎會淪為“家奴”,為個人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