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的領導力危機(2 / 2)

領導力哪去了?

從個體的角度看,領導力的高低是個人能力的差異,但普遍的領導力危機,顯然有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早年,領導人的產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們往往遭受過物質上的困苦和職業生涯上的不斷挫折,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最後。到了1960年,電視介入選舉,尼克鬆因為形象比不上肯尼迪而落敗,這意味著領導人的選拔標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到了今天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一個領導人本身是什麼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競選團隊能讓他呈現什麼形象。

這樣一來,個人形象、口才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得以放大,政綱等實質性的東西,反而因為太悶而無人關心,領導人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一種媒體選秀。

這些領導人大多不曾在社會上真正謀生過,對社會世情並無真正的了解,政治是他們唯一從事過的職業,他們因為善於駕馭媒體和民意才脫穎而出,所以往往迷信宣傳,過於注重表麵功夫,內功不足,遇到金融危機這樣的重大考驗就露了餡。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突然多了一些能力平平,但形象討巧的領導人的緣故。可以想象,形象不佳的林肯、跛腿的羅斯福,在今天多半是選不上的。

奧巴馬就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時代的領導人:相貌堂堂,辯才無礙,善於利用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體進行政治動員,其缺點是政治曆練不足,花架子多,眼高手低,形式大於內容。執政經驗幾近空白的奧巴馬能“一步登天”,靠的是網絡的幫助,但網絡畢竟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治國也不僅僅關乎發表演講。奧巴馬的辯才更多是炫技,他並不懂得真正的溝通之道,他未能像羅斯福那樣通過“爐邊談話”來團結人心,也沒有裏根那種和底層民眾打交道的能力。在他任內,分裂和黨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醫改則幾乎耗盡民主黨的政治資本。如果是在承平之時,他大概會是一個還不錯的總統,但他在巨變之中上台,其能力的不足就變得更為紮眼。

回想戴高樂、李光耀、撒切爾夫人這樣的領導人,他們的一個重大特質就是從來不會無原則地迎合民眾的趣味,也不會為了選票說言不由衷的話。和今天的領導人事事把人民掛在嘴上、時時不忘和人民握手的做派不同,老一代的領導人似乎始終和人民有距離,有時會批評人民,甚至在表麵上不大看得起人民,他們對人民的關心和照顧不是體現在形式和口頭,而是做最有利於他們長遠利益的決定。

這樣一種“嚴父”式的領導方式,在今天的時代已經很難行得通了。互聯網的時代,雖然在民主的現實操作上,因為掌握的資源有限,勢單力薄,普通民眾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但社交媒體和網絡論壇的存在,卻給每個人造成了一種自己可以“話事”的虛幻感覺。於是,今天的人民要求領導人不僅要把事情做對,還要用他們能接受、讓他們開心的方式來做。當下,人民要求領導人不僅要把事情做對,還要用他們能接受、讓他們開心的方式來做。很多時候,領導人的好玩有趣甚至比正確更重要。“嚴父”對他們來說太裝模作樣太傻了,人民要的是讓他們輕鬆愉快的“同伴”。在《鐵娘子》一片中,晚年的撒切爾曾說過:“知道這個時代的最大問題嗎?我們被這樣的人領導著,他們注重感覺多於思考和想法。”領導人之所以隻注重感覺,是因為人民就好這個。

古斯塔夫-勒龐在《大眾心理學》和《革命心理學》兩本著作中一再指出,對群眾來說,口號越簡單、越缺乏嚴謹的論證,就越具有蠱惑性。希特勒也說過:群眾的智力永遠隻有13歲,因為他們缺乏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問題的能力,總是寄希望於一次性的徹底變革,來擺脫不如意的現狀。奧朗德的口號是“希望”,這和奧巴馬的“改變”如出一轍,但都能輕易讓民眾上鉤。因此,民眾其實沒什麼可抱怨的,因為所有這些領導人,都是他們自己選的。

●摘編自共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