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7 迅雷的錯過與追趕(1 / 2)

■程浩

雷終於在下載市場之外,走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用共享經濟的方法來做CDN市場(即內容分發網絡)。任何成功都是站在無數次失敗的肩膀之上的,我想先聊聊迅雷曆史上錯失的機遇。

2002年底,我從百度出來和杜克的同學鄒勝龍一起創辦了迅雷,第一年做的是分布式郵箱,後來轉型到迅雷。從2003~2006年,我們還是非常聚焦,隻有這一個產品線,到2007年的時候,從數據上看迅雷在客戶端軟件裏用戶規模已經僅次於QQ了。之後迅雷在戰略走向上做了很多嚐試,今天回頭來看,其中有些機會的錯失比較可惜。

錯過的風口

第一個是瀏覽器。迅雷做瀏覽器在業界還是比較早的,當時市場上已經有一些第三方瀏覽器,例如Maxthon,但用戶群還很小,360也隻是才開始做。雖然瀏覽器能帶來很多搜索收入,這個商業模式在當時已經比較明確。但迅雷要做瀏覽器,首要目的並不是搜索收入,我們一個最主要的考量是瀏覽器會成為下載的入口,入口如果被第三方把握住了,我們的核心業務會受到很大壓力。因此,我們啟動了瀏覽器項目。

很遺憾的是,最後產品沒有發布。原因是我們自己認為做得還不夠好,再加上和360的一些關係,最後就沒有推廣。後來,當我們把瀏覽器的戰略與商業利益看得更清楚時,也再次進行過討論,是否要重啟這個項目。可惜時機已過,再殺入紅海已經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了,這是我們錯失的第一個比較大的機會。

第二個機會是流媒體。土豆剛發布的時候,市場出現了明顯的一個趨勢,視頻消費正在從下載到流媒體轉變。我們專門組織了一個戰略會議,二十來個中高層拉去東莞封閉了兩天,最後決定啟動迅雷看看。迅雷看看發布之後兩年,是視頻領域野蠻成長的階段,每周的數據都有可喜變化。但是當視頻這個領域逐步成熟時,視頻業務的實質和核心競爭力變成了媒體、內容和銷售,這和迅雷的技術基因有很大不同。當一個業務的實質脫離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結果也就基本注定了,就像騰訊的基因是社交,如果做搜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即使是脫離了我們的優勢範圍,我們其實還是有機會的。我曾經多次反思和推演,如果能夠從頭再來,我們更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捕捉到這個趨勢之後,對迅雷看看進行分拆,從全國找優秀的CEO,獨立融資,並且管理層持股,再做一個創業項目。以迅雷的流量和技術做支持,這是完全有機會的。

第三個是手機的應用商店,這是錯過的最大的、也是最可惜的機會。因為迅雷在手機上天生就應該是應用商店。2010~2011年時,安卓剛興起,雖然也有91助手、豌豆莢等安卓市場,但規模還都不大,我們也做了自己的應用商店。但坦率地講,我們當時對應用市場這個機遇沒有看得太清晰,基本上就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既沒有投入優勢資源,也沒有從全公司角度給予充分重視。所以當我們覺得體驗還不夠好,又碰到一些用戶投訴的時候,再加上我們當時主營業務有一些壓力,基本上就把這個項目擱淺了。一年以後,當我們看得更清楚時,我們投入重兵重新啟動這個項目,但當時已經是紅海了,360手機助手已經很大了,百度和騰訊也都開始重點投入。機會窗口一旦失去就再也沒有了,我們試了半年最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