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5 美邦“有範”嗎(2 / 3)

由於布料的生產時間很長,服裝的生產周期通常是60——80天。如果一些服裝出現了熱銷,真的成為了“英雄單品”,這個時候再補貨就來不及了。在下一季的服裝到來之前,門店可能就要麵臨無貨可賣的情況。所以,中國的服裝企業傾向於多生產一些,加盟商也傾向於多拿一些貨,因為實在賣不掉,還可以打折銷售。但是,這兩年的銷售情況比較差,所以整個行業都積壓了大量庫存。

而ZARA在兩周之後就會發來一批新的服裝,不會麵臨斷貨的可能性。按照美邦的理解方式,ZARA這樣的企業就像是每天都在開訂貨會。

美邦的慢,不僅是設計和生產慢,更重要的是信息反饋慢。比如ZARA一個秋季係列,每個款式隻會發三四件襯衫或夾克到一家門店,庫存餘貨非常少,超小號或中號基本不會剩下。如果顧客有需要,門店經理可以申請多發貨。他們還會記錄下顧客的反應,看看他們買了什麼,沒買什麼,以及他們跟銷售員說了什麼。

現在,美邦也開始嚐試每周發一些新品到門店,以及嚐試從提高一些品類(比如鞋)的更新速度開始,逐漸改善供應鏈。

直營與加盟的衝突

美邦的渠道是複合型渠道模式,以“直營店+加盟店”為主,此外還有代理模式,以及專門針對庫存產品的特殊渠道。這種渠道管理無論是在複雜程度上還是在反應周期上,難度都更大,而“複合型渠道模式”也就是造成高庫存的重要原因。

複合型渠道模式所反映出來的是,加盟店、代理商與企業之間沒有形成有利於庫存控製的機製。不算嚴苛的15%——20%的退貨率和換貨率,使得加盟店和代理商並沒有太強烈的庫存控製的動力。中國快時尚服飾行業的普遍數據中,產銷比維持在60%——70%就算是不錯的水平。而ZARA的這個數字則可以持續維持在85%以上,庫存控製能力超過中國本土快時尚企業的20%以上。

為了學得更像,美邦開始不惜以高出加盟店5倍的代價大力推動直營店。在2009年5——6月間,美邦在全國開了3家麵積在5000平方米左右的旗艦店,大大超過了以往大部分2000平方米以下的旗艦店麵積。很快直營店的營收占取了總量的半壁江山,可加盟店和直營店的矛盾也很快呈現。

2011年,在加盟商的庫存成為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時,美邦給予了加盟商優惠的補貼。加盟商在指定的十幾天裏可以對貨品進行8折銷售,美邦將給予8%的金額補貼,而這意味著加盟商自己還要付出12%的利潤虧損。但許多加盟商反映,8折根本不夠,不遠處的美邦直營店直接低至5折。

這讓加盟商很受傷,左右互搏之勢也在原本整個服裝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變得更加嚴重。而加盟商的怨念,也在左右著美邦的決策。因為加盟商都期盼爆款,所以美邦會選擇每一款服裝多生產一些,以防斷貨。但供應鏈速度擺在那裏,很多預計中的爆款,就這樣成為了更多的庫存。

這恰恰是ZARA極力避免的。任何一家ZARA模仿者都會被告知,在快速供應鏈下保持低庫存是這一模式盈利的基礎。而ZARA也是如此做的,即使前景極好的款式,也寧可不賺那爆款的錢,也不大量生產、大量補貨……

這樣做其實還有一個利好,就是消費者不用擔心自己的服裝“爛大街”,這其實也是90後人群最核心的品味訴求和消費刺激點。可一貫竭澤而漁的中國企業,往往明白這點,卻躲不開短期利益的誘惑。

O2O與App

就在2014年,周成建仍在強調向ZARA學習。但現在看來,他已經換了一位老師。

周成建為美邦找到的新方向是O2O,也就是實體店與電子商務結合。2013年美邦關閉了一些加盟店,增開1000多家直營店。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麵是通過ZARA化來破解過去加盟店與直營店之間的博弈;另一方麵則是為O2O體驗店計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