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源的成功,其實是基於長尾市場上,以果汁作為垂直化產品博得了一個相對不錯的市場空白。但這一垂直化市場,並不足以在擴大體量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其實,彙源自己早已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在不斷深耕細分市場。近年來,其在果汁飲料領域部署了“冰糖葫蘆汁”、“跟果混”、“愛上小時光”、“飛能”、“果蔬5+7”等多個係列,試圖覆蓋兒童、青少年、辦公室白領女性等各個消費群體。

但這種細分,依然是在其果汁垂直市場中,不斷挖掘現有存量。在本就狹窄的垂直領域,再次細分市場,不但犯了“左右互搏”的大忌,也忽略了不斷湧現的新品牌以及地麵鮮榨果汁店的衝擊。

拓展市場能力不足、產能膨脹、銷售短腿、新品迭出卻難以培育市場……雖然問題重重,但依靠政府補貼和企業出售的收益,彙源在2012年和2013年成功掩蓋了虧損。但紙終究包不住火,積壓多年的積疾,最終還是爆發了。

這些虧損所觸及的彙源病根之深,絕非其一句“彙源虧損的部分原因是2014年開始,並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對集團在中國茶飲料、咖啡以及其他飲品業務的收購和並表所導致”可以概括和解釋。

其實,彙源已經深深陷入了不知該往何處去的困惑中。

垂直化、平台化和不斷試錯

在許多議論中,往往會提及彙源當年計劃出售之時的一些舉動,並由此論及當下的一係列窘境。其實現在,這些都已不重要了,關鍵是彙源未來的路怎麼走?

朱新禮並非一個地道的農民,因為他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並不比傳統企業家慢,如嚐試在銷售上加入O2O模式,運用直銷的手法來打破銷售瓶頸,用內部合夥人的方式激活企業活力。

但銷售上的開放、產品線上的保守以及對於創新的淺嚐輒止,幾種情緒的糾結貫穿於朱新禮的變革中。這其實也是傳統飲料企業容易犯的通病,因為創新就有可能動搖固有根基,而固有根基盡管可能效率低下,存在問題,但畢竟是創業之基,也是目前營收的來源。

彙源帶有的行業通病,也需要用更多新的方式予以破解,尤其是在它已經進行的道路上,不要再走回頭路,而是需要更深度地進行試錯。

其一,在垂直化上。彙源以果汁這一垂直化產品撬開市場,在野蠻生長的時代為自己創下了基業。但其近期在產品上的創新,依然太過局限於原有的垂直化市場。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存量市場中找食,不如嚐試在其他新興市場上進行探索。

近期,多個飲料品牌都從過去自己的垂直化領域,跳躍到諸如椰汁、茶飲等以往開發度不高的產品之中。雖然彙源收購三得利,可以視為從果汁單品向更多品類跨越的一個信號,但目前看來,彙源對未來始終顯得舉棋不定……

當康師傅、統一、可口可樂、農夫等品牌都在強攻彙源的市場之時,彙源需要對垂直化市場進行更多的思考。其二,在平台化上。彙源試圖通過“內部合夥人”的方式,解決過去由“打工皇帝”模式帶來的矛盾,但此種模式之下的放權依然不夠。其實,這種放權上的缺陷,不僅是彙源,也不僅是家族企業,而是整個以金字塔為基本組織形態的傳統企業,在試圖平台化、扁平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的惰性思維。

反之,平台化其實更接近朱新禮意圖回歸上遊產業的夢想。在此之下,朱新禮專心開拓和控製上遊產業,將自己難以駕馭的下遊產業,放手讓“內部合夥人”鑽研,使之更廣度地參與市場競爭,而非隻是內部之間的銷售業績比拚。

由此一來,朱記家族企業,將最終變成由“內部合夥人”成長而形成的彙源係公司,“內部合夥人”也終將蛻變成彙源係的一方諸侯,而非一個業績頗好的“高級業務員”。這或許更能破解彙源目前的迷局。

其三,在試錯上真正地下猛藥。早前,引入蘇盈福等職業經理人的短暫試錯,終逃不過食言而肥的結局。當下彙源的變革,出招其實頗為頻繁,但無論是垂直化還是合夥人製,或是正在進行的O2O試驗,都有一些虎頭蛇尾的痕跡。這也是傳統企業在適應新形勢時,常犯的錯誤。畢竟,不斷湧現的新模式、新概念太過龐雜,使得企業在試錯中,往往不敢選擇或不想選擇,“小富即安”的小農心態被急劇放大,最終將導致諸多變革的不了了之。

被“土地”束縛的小農意識,或許在大時代下,已經越來越不合時宜了,隻是到底是在一塊現有“土地”上繼續挖掘“畝產”提升,還是去開墾新的“荒地”或“進城務工”,每個選擇,其結果,誰也無法準確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