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來說,朱新禮並沒有放棄職業經理人,隻是將對職業經理人的使用,由“自上而下”的變革模式變為“自下而上”的創新模式,以此來激發員工們的活力,形成一種創業的氛圍。
這也並非彙源首創。在此之前,阿裏巴巴、萬科、海爾等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類似的方法,希望能破解傳統企業金字塔式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以傳統企業為平台,眾多創新小公司形成延伸觸角的扁平化模式。這其中最大的要訣是放權。對彙源而言,過去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矛盾,是太過強烈的放權引發了老臣子的不悅。而這種扁平化的放權,則可以形成一種調和,即該類合夥人所觸及的權利,比較邊緣化,不易觸及到老臣子的既得利益。
按照彙源的說法,“放中有度”是該合夥人製的另一大亮點。在給合夥人放權的同時,彙源也成立了策劃部和經營委員會為各位合夥人做參謀,保證每位合夥人在掌權的同時不跑偏、減少彎路,這就避免了過度放權後的權力濫用。不過,這也恰恰說明了,彙源依然在較強地掌控著合夥人的動作幅度。
據內部人士對媒體透露稱,2015年1月份彙源集團“合夥人”全部實現業績增長,並且銷售總額和利潤均超過彙源曆史任何同期業績。
然而,這種不完全放權和小範圍合夥人的模式,依然隻是對扁平化和平台化的低級模仿,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活力,仍無法改變彙源目前的頹勢。
接下來,一連串出售公司的報道,讓外界對彙源的變革,又蒙上了一層疑惑的陰影。
12家子公司轉手為哪般?
今年6月,彙源果汁發出公告,向北京方正富邦創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售9家分公司,總價為18.12億元。自2013年起,彙源集團便開始連續出售旗下子公司,截至目前,已經成功賣出12家,總體交易金額達到28億元,創下了業內出售公司頻率、金額的新紀錄。
盡管彙源方麵表示,出售事項不會對集團的整體財務和營運造成重大不利影響,但這一連串動作,顯然也沒有任何正麵作用。尤其是此次出售的9家公司,均為彙源果汁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主營業務為製造、加工及銷售果汁、飲料、瓶裝水等,這被外界解讀為彙源正在剝離自己過剩的產能。
對此,彙源並沒有太多否認。去年9月,彙源果汁首席財務官吳文楠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公司將持續優化集團資產,如果時間及價格合適,會繼續處理閑置土地、廠房,提高產能利用率和規模效益。
然而,在行動上,彙源卻不斷地進行著擴張。據媒體報道,2014年彙源集團在全國布局了48家工廠,但由於閑置產能占用了大量資金,且公司盈利狀況不能提供足夠現金流,導致資金鏈吃緊,不得不向銀行大量貸款。
2014年底,公司賬上的短期銀行借款就高達31億元。同時,彙源在與對外投資者的溝通中,也提到彙源的產能利用率不足30%。盲目擴張與產能利用率低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子公司被接連出售。業界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彙源想通過深度轉型實現“解脫”。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飲料行業整體呈現階段性生產過剩,傳統的規模效應紅利已經消耗殆盡,彙源作為龍頭企業,不可避免被波及。因此,彙源正在通過收縮產能完成自身轉型。
此觀點的支撐依據是,當前彙源正在嚐試向上遊的農業種植基地和原材料提供商方向拓展業務,彙源出品的許多原料同時也供應給康師傅、可口可樂等公司,而非隻是專供彙源。
這恰恰是彙源計劃出售之時,朱新禮的最大夢想。如果說朱新禮此刻正在重走這一路線,看似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若真的如此,又置彙源主力的果汁產品於何地?尤其是現在,果汁產品越來越從主流快消商品中邊緣化,並進而導致了彙源營收上的持續虧損。
這其實也是全行業的迷局。表麵上看,彙源旗下擁有17個產品係列,主要聚焦在三個類別,分別為100%果汁、中濃度果蔬汁和果汁飲料。其中,100%果汁是賴以起家的核心業務,也是其最具競爭優勢的項目,在細分市場占有50%以上的份額,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中濃度果蔬汁則是主力產品,細分市場占有率高達40%以上。相比前兩項業務,果汁飲料屬於新興業務,細分市場占有率約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