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3 凱德地產細處求變(1 / 3)

■吳其倫

今年9月,李嘉誠在內地拋售物業的事情又被熱炒。而另外一家有相似背景的地產商,新加坡凱德置地,則可能還要繼續堅守。這或許是因為,它的盤子更大,抽身不易。

從1994年的一隅、一樓、寥寥數十人,到如今48個城市的近160個項目,凱德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2015年6月,籌備了三年的凱德MALL天宮院項目被爆停工、撤資。而在此之前,凱德最廣為人知的是其“輕資產模式”,這不僅被很多商業地產研究機構引為經典案例,也被眾多商業地產企業仿效。一向以“私募基金+REITs”模式蜚聲商業地產市場的凱德似乎遇到了瓶頸。

過去的十多年裏,凱德在中國房地產尤其是商業地產的發展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麵對如今的房產紅海和凱德自身的瓶頸,凱德能經受住考驗嗎?

多層次布局

1994年,新加坡企業嘉德置地將目光瞅準中國,在上海百騰大廈租了一層樓後,凱德置地(中國)便開始在中國安家落戶。從一間小小的辦公室發展到如今的布局全亞洲,凱德在成長的同時,也找準了自己的定位:發力商業地產。雖然入華之初也是以住宅和公寓開道,但隨著近年來對市場的探索與洞察,商業綜合體已成為凱德在中國發展的重心。

2013年1月1日,執掌凱德中國9年(2000——2009年)的林明彥出任新加坡嘉德置地總裁。10天後,嘉德置地宣布公司中文名稱正式改為凱德集團,“凱德”品牌成為集團統一的中文標識,適用於原嘉德置地全球業務範圍。之後,凱德集團撤出印度、倫敦業務,將主要注意力投向中國,凱德中國成為其旗下四大核心業務單位(凱德新加坡、凱德中國、凱德商用和雅詩擴大。2005年,凱德與深國投簽訂轉讓協議,同年,拿下北京華聯集團旗下兩家商廈,進入到中國商業地產市場;在住宅方麵,與香港麗豐控股合作開發“凱德禦金沙”,與成都置信合作成立置信凱德並開發鷺湖宮等,讓凱德的住宅業務得到規模性擴展。

也正因如此,凱德在以商業地產項目為載體的前提下,在中國市場快速進行布局,逐步確立了其“商業地產大鱷”的地位。

閣)之一。“未來,凱德集團也將以綜合體作為在中國發展的主要方向。”如此看來,林明彥依然將商業綜合體作為重點發力對象。

20年來,凱德中國在嘉德置地的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可謂是隻有真正持有運營,才是完整意義上的商業房地產運作。從這個角度出發,凱德追求的是打造完整的商業房地產價值鏈。凱德做商業地產不在於把物業建起來,而是要把項目運作起來,創造更高的價值。

相當重要的。如今,凱德已將觸角延伸到了全亞洲,在新加坡、中國、馬來西亞、日本以及印度的54個城市擁有及管理著105家購物中心。其中,在中國布局了38個城市,購物中心達64家。

然而,單一的商業地產產品並不能滿足凱德征戰的雄心。於是,除了商業綜合體來福士廣場外,凱德MALL、龍之夢等定位差異的購物中心也應運而生,以滿足不同區域、城市和客戶群。來福士廣場號稱“城中之城”,不僅是城市地標,也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符號。因為其不僅僅是單純的購物中心,而是將住宅、商場、辦公樓、服務公寓、酒店等多種業態都融合在了一起。而這對於城市的要求顯然很高,在中國,凱德來福士也隻是布局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慶等8個重點城市,以滿足當地對高端商業綜合體的需求。其中重慶來福士以其超百萬平方米的體量與210億元的總投資,成為新加坡在華投資的最大項目。

而相較於無論從選址、定位還是招商都頗為挑剔的來福士來說,走向快速複製的凱德MALL產品線更像是凱德賺錢的工具。雖然也有凱德MALL是自建物業,但更多是以收購、並購獲得,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凱德MALL有些“將就”發展。

在林明彥看來,凱德中國最有改善空間的就是獲取更多的土地。作為外來公司,凱德的反應速度不像中國公司那麼快和敏銳,因此必須進行調整以更好地參與競爭。而此前凱德在中國拿地是多渠道獲取,盡管也參與招拍掛,但是相對而言,招拍掛拿地是未知數,而轉讓地塊則成功率較高,成本也比較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