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 杜邦家族混亂中的新生(1 / 3)

■孫戈

十九世紀末期,當為杜邦家族帶來數十年高速發展的“將軍”亨利·杜邦與天才拉蒙·杜邦相繼離世,一直處在“獨裁”模式下的杜邦的危機便到了眼前。

失去了領導的杜邦家族,頻繁陷入混亂。在亨利離世後的十多年裏,被現實推著向前的杜邦公司,或主動或被動地開始了一係列改革:從夥伴製到股份製,從決定售出欣欣向榮的公司,到“被打壓”的“中興三兄弟”低價買下公司,製定了完全不同的發展藍圖。杜邦公司在一片混亂中,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迎來了新生,開始從一個火藥企業,成長為現在大家熟知的,以科研為基礎的全球多元化企業。

夥伴製的終結

杜邦公司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啟用夥伴製管理模式。在夥伴製模式下,公司由家族成員組成委員會(多為三人),一人為高級夥伴,其餘為低級夥伴。文件由高級夥伴簽署,重大事務由委員會商議決定。

而在杜邦家族內部,也有著嚴格的製度——老大擁有家長般的執行權,但家族名下所有財產,如土地、宅邸、公司等,都是共有的。如果家族中有人結婚,家族就會在白蘭地河畔為其建造一棟漂亮的房子。其他財產則不屬於任何人,但家族的人都可享用。即使家庭成員是夥伴製中的“夥伴”,也沒有薪水,隻領取必要的活動經費,公司盈利全部納入公司發展用。

同時,杜邦家族鼓勵內部通婚,這甚至已成為家族成員能否成為“夥伴”的關鍵。這些傳統,保障了家族的團結,也使家族財富不被稀釋,將杜邦家族打造成鐵板一塊,數十年來沒有過分裂。杜邦“封建大家族”的族長有著無上權威。

當年,從軍中退伍歸來掌管公司的亨利,因為執行鐵腕管理,被人稱為“將軍”。他凡事都身體力行,許多細微決策要他親自製定,所有契約要他簽訂,甚至一張支票都要他親自開。

亨利的“獨裁”之所以取得較好效果,與“將軍”非凡的精力,和天才助手杜邦·拉蒙的存在分不開。亨利將公司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的管理方式也幾乎將公司毀掉。

公司越來越龐大,當亨利去世時,這個家族已經沒人能控製如此龐大的資產了。加上拉蒙在1884年意外地英年早逝,誰能繼續帶領家族成了一個問題。

杜邦家族雖然人才濟濟,但沒有誰敢說自己能帶領杜邦家族延續輝煌。他們沒有亨利·杜邦的鐵腕,也沒有拉蒙·杜邦的天才頭腦。

為此,杜邦家族召開了家庭會議,決定由尤金·杜邦出任新一任家族領導。雖然他沒有叔叔亨利的果斷,也沒有堂兄拉蒙的才華,卻是最合適的人選。他曾在很長時間內作為拉蒙的助手,在拉蒙死後,直接接手了拉蒙的工作。

但事實上,幾乎沒人認為尤金·杜邦能帶領杜邦家族獲得更高地位,甚至維持現狀都非常困難。杜邦家族麵對的市場環境越來越複雜,公司要處理更多信息,做更多決定。就連亨利·杜邦在晚年也越來越吃力,更何況這個並不特別突出的後輩。

尤金·杜邦上任後就發現,很多事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得到解決,他也沒有能力事無巨細地處理問題。因此,他認為必須改革以適應現實。

尤金·杜邦將部分權力下放,同時精簡機構,以提高工作效率。然而,杜邦公司已不能被稱為單純的商業公司了。杜邦公司為員工建立了完善的福利製度,員工多是終身雇傭,有的甚至已為杜邦家族服務數代,他們早已是杜邦公司的一分子。杜邦幾乎負責了工人們的一切,除了吃穿住用行,還包括子女的教育、就業。雖然杜邦公司的工資不是最多的,福利卻是最全麵的,也由此獲得了工人的忠誠。

久而久之,杜邦公司保留了大量無用的部門,這些部門或許曾為杜邦做出過重大貢獻,但後來已經沒有存在必要了。尤金·杜邦直接下令裁撤,毫不顧及向他哭訴的工人和勸諫他的公司高層。他不願再養“閑人”了。

當年,亨利·杜邦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他知道經營企業應以穩妥為主,尤其是杜邦這樣龐大的產業。如果貿然裁撤掉他們,很容易出現混亂,給杜邦造成巨大損失。

果不其然,混亂從裁撤掉石匠那年的聖誕夜開始。杜邦家族一座糧倉無緣無故著火了,一星期後,另一座糧倉又著火了。此後幾個月,又有兩座糧倉相繼著火。杜邦公司引以為傲的安全製度,和與工人的和諧狀態都出現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