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0 信息社會的用將之道(3 / 3)

盡管孔子兩千多年前倡導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廣泛流傳,可中國人在“知之”或是“不知”的問題上一直比較糊塗,大多數人都習慣對自己不明白的事評頭論足。我猜測,這很可能與中國八股文的應試教育有關,課本上直接給出結論,不問緣由也不講為什麼這樣做。在每個中學生學習的政治或者其他課程中,都種下了一顆錯誤的種子。課本聲稱哲學是高於其他學科的學科,是對其他學科的概括、總結和提升。

事實上,隻有科學才是確定性強的東西,哲學是一種比較樸素的思考。既然樸素的思考高於嚴謹的科學,那麼一般人樸素的思考也可以去置喙專業問題,領導的“哲學”當然可以統領專業,這是一種很糟糕的導向。

《道德經》上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據說這是“明智”一詞的由來。“明智”對於管理者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素質,明智才能避免“職位佯謬”。管理者的意思總是會決定大家的行動方向,即使是錯誤的,通常也會被執行,這就是職位佯謬。

如果是在信息時代,拿破侖就可以遠程置喙格魯希的行動。另外一方麵,信息時代也有比過去多得多的信息。處理這麼多信息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專業分工,許許多多的人和部門有了專業。專業問題最好由專業人士進行判斷和領導。

選拔管理者也必須要有專業性,改革開放前,靠行

政級別定幹部崗位已是久遠的曆史。管理者本人必須是一個專業人士,管理研發的人不懂得研發,CFO不懂財務,宣傳部門的領導自己不會寫材料是不可取的。盡管有遊泳教練不會遊泳,優秀的籃球運動員未必會成為優秀的教練這種反麵例子。專業人士管理專業,能夠身先士卒,熟知執行的細節非常重要。

潛在的管理者一點都不稀缺,隻是被層層疊疊地壓在金字塔底下沒有表現的機會。所以,管理崗位用人不需要將就。兩位遊泳教練,都可以教遊泳,還是要找自己也會遊泳的那位。如果你準備在兩位研發人員中提拔一位做主管,但對該選誰猶豫不決,我可以告訴你一個原則,就是選編碼更好的那一位。

傳承與創新技術在變,人性未變。傳統管理智慧中對“人”的管理依然有效。作為一種等級鮮明的靈長類動物,在茹毛飲血的原始時期就有頭領對群體進行“管理”。文明社會是以原始社會為基底逐漸演化的產物,它需要一些類似於原始社會的“管理”,在具體方案上卻比原始社會複雜、精細許多。

絕大多數人都有不合適組織的成分,如懶惰、拖延症甚至過分自私、損人利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見和方法,為了實現目標,必須通過管理組織起來,克服人們天性中不利於組織工作的特性。

從這一點上說,現代管理、用人之道和古代沒有什麼不同。古代很多用人智慧是可以繼承的,例如“賢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側”等。

傳統管理的智慧和原則,重點是考量管理者本人的德行,如管理者應該公正、少私心,具有較好的是非判斷力,有堅強的意誌和自控力等。這些用人原則並不會隨著時間褪色,所有時代的管理都有很大的部分是管人,這一點從古至今都是相似的。

人力資源學科的發展對人才的選、用、育、留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則,但它絕非一個嚴密的學科。每個成功的領導者在對待人才問題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關於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也並非隻有一種成功的方法。

每個領導者都會慢慢形成自己的選人、用人標準,這些標準或顯性或隱式。每個公司會形成自己的正麵清單和負麵清單,成功的法則並不是刻板的。信息時代的管理法則,選人、用人的方法正在迅速進化,隻有根據自己的行業與時俱進才是取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