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間裏秩序往往會犧牲組織成員的創造力,讓下級變成執行確定任務的螺絲釘。各國軍隊都是一個上下
級等級森嚴的官僚型組織,因為軍隊幾乎不需要創造力和創新力,任務非常單純。亨利·福特在確立了“T型車”的優勢之後,十幾年一直生產一成不變的“T型車”,不需要創新,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讓工人各司其職,按節拍生產。他也不需要管理者,數萬人都聽命於福特一人,建立了最大的扁平化組織,但這種扁平化組織是沒有創造力的扁平化組織。
獨裁的層級組織,不允許低級別的員工發聲,以確保執行力。但這種高度依賴上位管理者的模式,“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一個組織的績效完全取決於領導者的本領和看法,這樣的管理模式和用人策略已經無法適應迅速變化的商業現實。
學習能力與開放性共存
於是,學習能力和開放性成為選拔管理者最重要的指標。問題是,大家對於什麼是學習能力和開放性並沒有一致的看法,它並不是看書能力,也不等於在學校的考試能力。工作中的學習能力是一種性格和心智模式,學習能力的強弱主要在於能否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可否改變自己固有的看法。
學習能力與個人稟賦相關,同時也與一個人是主動接受新事物還是回避新事物的態度有關。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會不知不覺地開始下降。40歲以後的人很容易變得固執己見,不接受新事物,不加入新圈子,不理解新時尚等都是學習能力下降的表現。
英語中有一句諺語——老狗學不會新把式,說的就是年齡增加會導致人喪失學習能力。但這種自然櫃式是可以克服的。
王石去劍橋遊學時已經60多歲了,這個年齡通常很難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群體之中。我們最常見的現象就是老年人很難改變喜歡“家鄉口味”的習慣,這實際上是學習能力下降的特征。王石並不清楚其背後的含義,隻是認為中國人有一個難以改變的胃。回來之後,王石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劍橋大學有一位頗有成就的華人,在劍橋大學工作了十幾年,當上了院士。但我發現他與學院內其他英國同事很少交流。我去學習了三個月,就進入了英國老師們的圈子。這位華人院士很奇怪,問我怎麼會與大家如此熟悉,說他多年來與這些英國老師都沒有多少交往。這位院士為什麼難以進入英國老師們的圈子?我想,是因為華人院士的“中國胃”。華人院士不吃西餐,每頓飯都要回家吃中餐。英國老師們多在俱樂部吃飯,吃飯就是思想和情感交流最好的時候。我每到一個新
國家、新地方,都堅持吃當地的食物。想擁抱世界,就要有一個擁抱世界的胃。擁抱世界的胃,幫我很快融入了劍橋大學的教師圈子。
王石逼著自己吃西餐,逼著自己主動和當地人交往,用有形、具體的方法克服逐漸退化的學習能力。對於任何一個管理者而言,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馬克·紮克伯格很年輕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年他才隻有31歲。為了讓自己接受新事物,鍛煉學習能力,他給自己製定了學習外語的目標,並且要求自己每個星期都要認識一個新人。
喪失學習能力的人領導一家企業,企業會逐漸落伍,領導一個部門,部門會沉沒。在競爭激烈,變化迅速的時代,學習能力是選用管理者最重要的考量標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一次,我問一個長期在發達國家工作的人,是不是總體上老外更聰明,更睿智一些?他說,也不是。總體上,老外和中國人聰明程度差不多,但老外有一個習慣,他們一般不對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發表看法,他們似乎比較清楚自己懂什麼和不懂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