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自己心境的主人(2 / 2)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確存在著與客觀必然性無關的選擇,例如一個人對星期天的安排,既可以選擇去公園,又可以選擇去探親訪友,還可以選擇待在家裏,這更直接地表現著人的自主性,似乎可以達到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境地。然而,這種自主性並不是真正的人所追求的自主性,真正的自主性是為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是與人的生活信念和價值追求相結合的。純粹盲目的自主性必然走向自主性的反麵,成為毫無意義的活動。

人的選擇活動要與人的信仰、世界觀、人生觀以及人的情操、興趣和愛好結合起來。一個有事業心的人,會圍繞著成就一番事業這一主題從事各種活動,進行各種選擇。反過來講,一個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必須擁有自己的自由選擇的權力;要保證事業成功,還有賴於是否有能力從事有效的選擇。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自己境遇的不好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歸咎於他人或客觀環境,其實這些都是自己沒有很好地發揮自己選擇能力或選擇失當的結果。美國社會學家戴埃從人的心理素質方麵,把人分為內在控製型和外在控製型兩種。他認為,如果你認為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應該對你現在的情況負責,你就是外在控製型的。而內在控製型的人勇於為自己的情感承擔責任。他指出,我們周圍有四分之一的人為自己的情感承擔責任,而其餘四分之三的人將一切歸咎於外界因素。他舉了巴巴拉的事作例子。巴巴拉感到頭痛的問題是自己過於肥胖,但她把自己太重歸因於她母親老是讓她多吃,丈夫和孩子不照顧她。巴巴拉顯然屬於外在控製型,她把責任歸於別人,而把自己的大吃特吃排除在外。戴埃講:“抱怨責怪徒勞無益。你可以盡情地抱怨別人,拚命責怪他們,但對自己不會有任何幫助。抱怨的唯一作用是為自己開脫,把自己的情緒不快或情緒消沉歸咎於其他的人或事。然而,抱怨本身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當然,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受各種條件製約的,我們不能異想天開、盲目幻想。有時我們麵臨的可選擇度很小,但這不等於沒有選擇。有時我們隻能在兩者中選擇,有時隻能有一種選擇即死亡,死亡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我們要發揮能動性,充分地利用自身和外在條件,甚至改變環境及創造有利條件,使選擇餘地更大,選擇效果更佳。

逆來順受,聽天由命,委曲求全,任人擺布,也是缺乏自主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據說有一位善良純樸的老實人,一輩子連蒼蠅也沒有打死過。他終於死了。當他到達通向天堂的頂端時,發現天堂樂園的牆邊已經排了一長隊人。他當然排在最後。片刻,一位修道士走來,巧妙地向他講了自己急於進天堂的理由,他同情地讓出了自己的位置。他想,即使在天堂,也與人方便為好。不久,又來了一位,這次不是修道士,卻也同樣得到了他的照顧。後來,沒有一個虔誠者不欺騙他。他那溫良的名聲很快傳遍了整個行列,並作為一個永久的傳統,在不停地替換的人群中繼承下去。幾個世紀過去了,後來人們不再請他讓位,而是理所當然地站在前麵。這位老實人在絕望中快要發瘋了。於是,他幹脆離開了隊伍,到荒野中漫遊。一天,黃昏逼近的時候,上帝走了出來,遇上了老實人。於是,老實人用乞求的語氣說:“主啊!你不是把天堂許諾給溫良的人嗎?”“是的,”上帝回答說,“但是,那是給勇於進取的人,而不是給等別人送他進天堂的人。”

任人擺布的人,沒有自己的專一方向,沒有自己的意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工作中不可能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稍遇到一些問題,別人說三道四,自己就不敢堅持下去,就放棄原來的努力,半途而廢,這種人是不可能真正做成一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