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的學術管理機製
西方高校以教授為代表的學術權力形成始於中世紀的法國巴黎高校,並在劍橋高校和英國牛津高校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在歐洲大陸,從12世紀到20世紀後期,主持講座的教授一直主宰著教學領域和科研領域。以教授為主的學術團體,對學院和高校進行集體統治,在學科設置、教師聘用和研究方向等方麵具有絕對的決策權。在美國高校治理機製中,成立了許多保障學術權力得到充分實現的組織。以教授會為例,作為高校治理機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保障了以教授為代表的學術權力在教學、科研等事物上的絕對霸主地位,也有效地防止行政官員越界犯專業性錯誤。這在很多方麵平衡了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減少了行政人員與學術人員的摩擦。
(三)實行職業化校長聘選機製
西方高校較為完善的校長聘選機製,對我國高校內部改革非常具有借鑒意義。從國外對校長選拔的程序、聘任條件、素質要求來看,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有明確的選拔標準,而政府的行政任命隻是形式,民主選舉才是真正關鍵不可或缺的環節;二是政府通過法律法規來達到對高校的控製,而不是行政幹預;三是比較完善的評價體係來客觀考核校長的工作成績,從而達到約束與激勵的均衡。
(四)積極發揮大學章程的作用
英國有著悠久曆史的名校,如牛津高校和劍橋高校,其相對完善、完整的章程在高校治理中起著核心作用,而且,英國的大學章程很大一部分是根據國會法案製定,這樣使得章程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哈佛高校前任校長陸登庭用一句話形容了高校章程之於高校治理的重要意義,即使離開了校長,哈佛高校也一樣可以正常運轉。這受益於哈佛高校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規章製度和運行機製。
(五)實行董事會製度
高校董事會製度是目前較為成熟的高校管理製度,在美國高校中幾乎每個學校都設置了董事會。董事會是學校內部最高權力機構,它把握學校的方針政策和發展政策、辦學目標,並協調廣大教職工朝這個目標奮鬥。美國高等學校大都根據州立法機關的規定,對董事會的具體建設都作了詳細規定,這樣有助於董事會進行規範性運作。其次,建立完善董事會的組織機製,既明確界定了校長與董事會的權責與義務,又使董事會的決策更具有科學合理性。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國高校借鑒。
三、我國公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的目標
構建和完善高校內部治理機製,關鍵在於對公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和內部權力進行整合,促進內、外部多元利益主體共同參與高校治理。
(一)整合權力分配機製
完善我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就是要平衡我國高校中學術權力、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三者之間的關係。在高等學校中黨委處於絕對的領導核心地位,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在高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校長則負責有職有權地進行教學、科研以及其他日常行政事務的管理,而學術權力則應該放到懂學術的教授手中。隻有這樣才能形成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黨委權力相對獨立、相互支撐、相互製約的治理格局,從而完善高校內部治理機製。
(二)樹立相關利益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的理念
高校中的相關利益主體參與管理,不僅在董事會這一決策層級中,也體現在執行機構中,相關利益主體是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校務的執行。學院一級為基層管理的執行主體,自身的管理模式也至關重要。參與型的治理模式使得職工和在校學生也都能行使民主權利,實施民主管理,並且充分體現了執行和監督相分離的治理原則。
(三)強化內外部監督機製
改革高校內部治理機製時要注意保障監督的公正性、加強民主參與的權利,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權力的監督與製衡。對於強化公立高校內外部監督機製來講,除了來自教職工的內部監督外,還要受到社會各界的監督,隻有這樣才可以保證對高校治理實施有效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
四、完善我國公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的有效路徑
完善高校內部治理機製是建設現代高校製度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從以下方麵就合理完善我國公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提出建議。
(一)實行校、院、係縱向三位一體的分權機製
學院製的建立有利於強化高校科研和教學兩個中心的功能,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學校主要發揮宏觀調控職能,行政和科研等具體工作由學院統一組織和管理。實行校、院、係縱向三位一體的分權機製,有利於擴大基層學術人員參與學術事務管理和決策的學術權力,這樣使得學術權利夠得到充分發揮。高校管理重心下移,學院成為學校管理的主體,改變過去長期形成的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既解決了對學校各項具體事務管不細、管不了、管不好的問題,又充分調動了基層單位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