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完善公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的思考(1 / 3)

完善公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的思考

高校財務

作者:石豔萍 楊蓉

【摘要】近年來,構建和完善高校內部治理機製作為現代大學製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文章分析了高校內部治理機製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借鑒國外高校內部治理機製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的目標,並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提出了完善我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的建議,以期能對我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的完善有所裨益。

【關鍵詞】公立高校;內部控製;治理機製;教授治學

加強高校內部治理,建設現代大學製度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麵臨的時代課題,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完善高校內部治理機製作為現代高校製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已成為學術研究中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我國公立高校內部治理機製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高校的權力機製在長期的曆史演變中受本土傳統文化和社會形態的影響,各具特色。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的特色在於除了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還包括以黨委為領導的政治權力。如何厘清這三方麵的關係成了搞好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的關鍵問題。通過對內部治理機製沿革的發展來看,我國高等學校內部治理機製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一)權力過於集中

目前,我國公立高校的科層式管理體製具有鮮明的等級層次,權力主要集中於中高層,與用來謀求科研創新和高學術水平的高校顯得很不適應。其弊端也十分明顯,倒金字塔式的權力機製使得基層的自主權受到限製,使院係工作隻對上而不對下負責,抑製了基層創造性的自我發揮。這樣既不利於調動院係參與高校治理的積極性,也不利於民主監督機製和權力製衡機製的完善。

(二)權力機製分配失衡

在公立高校的內部治理機製中,科層管理和教授治學是相輔相成的,與之相對應的行政權力、學術權力也應該相互補充、相互平衡和相互促進。然而,在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不斷博弈中,學術權力始終處於弱勢地位。當前學術權力的弱化是不爭的事實,高校內部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也缺乏協調機製,不少學校的行政領導兼任學術組織或學術機構的負責人,更有甚者連學術組織的成員大多也是學校行政部門的負責人。這都使得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存在極不對稱性和學術權力長期處於邊緣地帶的現象。

(三)缺乏職業化的校長聘選機製

高校校長聘選製度與高校本身的文化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等一係列因素有著密切的聯係。我國公立高校校長由政府直接任命的方式曾經在一定的曆史時期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從高校長遠發展來看,校長由政府直接任命的方式已經成為了我國現代大學製度構建的障礙。完善校長聘選機製,勢在必行。迄今為止,在我國高校校長的選拔中,民主聘選並未得到落實,大學屬性漸漸被淡化,其本質上還是屬於傳統的行政領導幹部的聘選方式,職業化的校長聘選製度的形成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四)大學章程缺失

由於特殊的曆史情況,我國大學章程嚴重缺失,眾多高校還沒有建立起適合自己的章程,隻有少數院校製定了自己的章程並對外公布,這使得在處理高校事務時無章可循、無據可依。在我國,大學章程變成了政府規範高校管理的手段,而不是處理高校係統中各個利益相關者關係的規範製度。這樣就使得大學自身既難以形成高度自治,又難以達到自我約束與監督的效果。

(五)監督機製不健全

監督機製指的是組織內部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製約與協調。在我國公立高校中也設置了一些監督機構,例如,學術委員會和校務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等。但是從目前執行監督權力的過程來看,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它們並沒有直接的決策權力,從而沒有從根本上達到權力的監督與製衡。其次,由於學術權力的弱化,使得學術相關利益體無法發揮應有的監督效果。這都導致了監督機構流於形式,缺乏效力。

二、國外高校內部治理機製建設經驗

縱觀在曆史發展的不同階段貢獻了世界上最優質的高等教育的西方國家,都非常重視高校內部治理機製建設。筆者從以下方麵總結了國外高校內部治理機製建設經驗。

(一)學院製改革使得權力重心下移

在美國地方高校中,權力重心下移在雙層級或三層級治理中都體現得極為明顯。以華盛頓州立高校為例,該高校每個學院都是相對獨立的單位,各學院設立專門的委員會對本學院教學、科研和行政工作進行決策,把原來集中在高層管理中的權力分散到學院基層,有利於促進決策的科學性和執行速度。在德國高校中,越向上權力越小,把權力中心主要集中在基層學術單位的倒金字塔結構模式奠定了德國高校日後蓬勃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