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嘿客 小區裏的新鄰居(2 / 2)

雖然嘿客的運營形式並不複雜,但在實際操作中,順豐還是缺乏經營實體店的經驗。已經有顧客去體驗之後,認為嘿客店員“青澀、情商水準參差不齊,也沒有標準化培訓過”。據一些媒體記者的體驗,嘿客店內工作人員確實出現了業務不熟練的情況,甚至有對商品質量細節一問三不知的情況。而在開業初期,嘿客提供的商品種類也比較少,主要還是在順豐物流擅長的生鮮食品方麵,因此能吸引到的客流量也相對小一些。

同時,嘿客正因為要給顧客提供實體店的體驗,所以硬件、店麵租金和雇傭店員的資金也是很大一筆投入。以嘿客後沙峪店為例,其店內總麵積約67平方米,月租金在1萬元左右,人力成本支出約在每月3萬元左右,店內裝修及終端機、電腦等開店一次性投入預計在6萬元左右,加上物業、水電等其他方麵支出,雖然沒有庫存壓力,單月成本也在4.2萬元以上。以此計算,要想實現收支平衡或贏利,其日均銷售要超過4600元。而據嘿客後沙峪店主介紹,“開業3天來,每天店內的顧客總流量在150人左右,每天的銷售額在500元左右,離日銷售額4600元的贏利起點線還有不小距離。”

嘿客瞄準的是社區內的本地市場,但事實上,除了價格之外,影響本地人去哪裏消費的重要因素還有口碑。因此也有專家質疑,嘿客作為一個新來的、外來的店家,憑什麼讓當地人來喜歡你、熟悉你、相信你,進而去你的店消費?除了價格戰,還有什麼別的籌碼?其實嘿客的國外老大哥——英國的O2O電商Argos所在的社區有著很長的曆史和很好的本地口碑,而嘿客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這一點。

嘿客現在可以依仗的隻有順豐強大的物流服務,可是傳統電商也在發展自己的物流。除了京東,蘇寧易購、1號店等都有自己的物流體係。在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焉知京東、蘇寧、淘寶不會建立自己的社區線下網購店。到那時,嘿客的優勢又在哪裏呢?

最後一公裏的“暖心服務”

其實,順豐“嘿客”店的 “快遞自提站點”功能才是最貼心的。有專業人士統計過,在電商網站上,90%的收貨地址都是家庭。嘿客可能會成為解決快遞物流“最後一公裏”難題的大神器。

不管京東淘寶是否也開線下社區體驗店,把服務細節做到極致總不會錯。由於成本、隱私、管理等多重問題,快遞行業到底怎麼把已經穿過萬水千山的郵件遞到客戶手裏一直是個難題。除去送貨上門,目前新興的最後一公裏模式主要有自提櫃(電子儲物櫃)、天貓服務站、校園小郵局等,還有一個就是順豐最新的“嘿客”模式。嘿客又能作為自提站點,又能作為便利店,比前麵幾個辦法都更富有人情味兒,更讓人覺得親近放心。

在現代的中國城市,鄰裏之間的互動很少,居民對社區環境也很陌生。生活上遇上了小麻煩,需要開鎖、修馬桶、通管道還有代簽快遞的時候,小區居民也不知道到底該找誰幫忙。

如果順豐嘿客重視這個思路,在這個冷漠的世界中給顧客帶來最後一公裏的溫暖,並以這種溫暖作為打開市場的暖風,也許就會迎來更加值得期待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