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趙岐、大鴻臚劉陶、宗正劉寬、大司農馬日磾、少府許相平日裏跟劉焉關係不錯,來往也十分密切,看到劉焉對自己使眼色後,立刻會意,當即隨聲附和了起來。

嶽彥也覺得丁宮的這個提議非常的好,立刻也隨聲附和了起來。緊接著,廷尉崔烈緊隨在嶽彥之後,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還是附議。然後是太尉楊賜、最後才是一直沒有發話的衛尉張溫、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北中郎將盧植四人。

何皇後見讚同丁宮意見的在多數,嶽彥也已經同意了,她也就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那就按照諸位大人的這個意見來執行吧。隻是,在輔政大臣的選擇上,還需要再商討一下,由幾個人組成,誰來當最為合適?”

嶽彥急忙接住話茬,率先說道:“啟稟皇後娘娘,微臣覺得,輔政大臣的人數宜多不宜少,應該多多益善,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從而定下公論,隻有這樣,才不至於出現什麼紕漏。不若以朝中的三公九卿都為輔政大臣,遇事不決時,可以舉手進行表決,以人數多的一方為最佳公論,不知道可行否?”

不等何皇後開口,何進便反對道:“不行!輔政大臣的人數太多,凡事都舉手表決的話,隻怕會拖延時間,辦事效率低下,,應該挑選出三四個人為輔政大臣,直接對皇後娘娘負責!”

“人數太多,未必就是壞事,大家集思廣益,發表不同看法,就是為了避免個人專權的事情出現,我倒是覺得嶽將軍的提議非常好。”丁宮立刻反駁道。

崔烈也立刻說道:“嶽將軍的提議確實不錯,三公九卿本來就是朝廷重臣,國之棟梁,而且國家大事全部都是由三公九卿進行執行,缺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會出現問題,如今正值內憂外患之際,大家更應該齊心合力的為朝廷效力。三公九卿都出成為輔政大臣的話,會提高諸位大人的積極性,我十分讚同。”

其餘幾個人都位列九卿的人也都紛紛表示讚同,畢竟這樣一來,他們也都有輔政的份了,誰也不落下,自然不會反對。

倒是何進、袁隗、袁逢有些怨言,不想弄那麼多人。

何皇後見嶽彥朝自己使了一個眼色,便朗聲說道:“好了,這件事就按照嶽將軍說的去做吧。從此刻起,皇長子劉辯登基為帝,本宮以太後身份臨朝親政,三公九卿為輔政大臣,凡國家大事,都由三公九卿先進行公決之後,再呈現給本宮,本宮再加蓋玉璽,發布聖旨,這樣一來,也可以避免出現什麼紕漏。如今是非常之時,就應該行非常之事。下麵,諸位大臣再討論一下出兵平定太平道叛亂的事情吧。”

此話一落,一錘定音,何進、袁隗、袁逢也隻能幹瞪眼。

隨後,就四支平叛大軍前往何處進行平定叛亂的事情,諸位大臣也進行了一番商討,而發言權最多的則是嶽彥、皇甫嵩、朱儁、盧植四人。

經過一番討論,最終決定,由左將軍嶽彥出任平叛大軍的統帥,賜假節鉞,率領本部人馬由京畿出發,北上河內,然後從河內深入太平道造反的腹地冀州,進行平叛。

皇甫嵩、朱儁兩支軍隊則出軒轅關,進入潁川平定叛亂,而盧植則東出虎牢關,平定兗州、青州、徐州等地的叛亂。

隨後,嶽彥提出兵源不足,臨時在河內招募兵勇的事情,也獲得何皇後及三公九卿各位輔政大臣的同意。

而糧草、兵器、戰甲、車馬等戰爭物品的調撥,則在明天一日內發放到各軍,四支平叛大軍定在兩日後出兵。為了戰爭需要,眾人一致通過暫時不為劉宏發喪的決定,新皇即刻繼位,但登基大典暫不辦理,一切都等平定了叛亂之後才能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