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之前確立的何皇後垂簾聽政,三公九卿為輔政大臣的事情,即刻生效,戰爭期間,所有在職官員,一律不得請辭,各負其責,每天都要到宣明殿裏處理公務,公決過後,由何皇後蓋上玉璽再頒下聖旨。
這樣一來,大將軍何進被排出了輔政大臣的外麵,而所有事情都鹹決於三公九卿這些個輔政大臣,而眾多大臣又都以公正廉明,剛正不阿的太尉楊賜馬首是瞻,凡是國家大事商量完畢後,都由楊賜向何皇後進行報告,不知不覺中,楊賜反而成為了首輔。
這樣以公卿表決行事決定國家大事的獨特方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允的作用,同時這樣的輔政方式,也讓本來打算告老還鄉的楊賜,又找回了當年從政的感覺,反而想在晚年再為朝廷效力一把。
之後,就丁宮和何進在朝堂上大打出手的事情,由嶽彥提議,三公九卿進行表決,這件事就這樣算了,弄得何進也沒有一點脾氣。
朝議結束後,嶽彥被何皇後留了下來,其餘大臣紛紛離去。
何皇後帶著一絲狐疑的道:“剛才朝議的時候,你為什麼會提議三公九卿進行輔政,而不是你直接輔政呢?”
“皇後娘娘……哦不,應該叫太後娘娘才對。剛才的形勢你也看見了,你的哥哥何進一心想獨攬大權,他有袁氏相助,我隻是一個人,就算提出來了,也未必能夠成功。而且我還要去平叛,不在京城,即使有了輔政大臣的身份,又有何用?不如讓三公九卿為輔政大臣,既能調集眾多大臣的積極性,也可以阻止何進攬權,何樂不為呢?”
“嗯,你說的很對。隻要劉辯當上了皇帝,至於誰做輔政大臣,都無所謂,反正我們的目的達到了!”何太後道。
嶽彥道:“太後娘娘能這樣想,就對了。目前先穩定朝中局勢最為重要,三公九卿同時出任輔政大臣,由太後娘娘垂簾聽政,不至於大權旁落到何進的手中,這樣一來,一旦劉辯長大成人後,收回權力也很容易。如果落到了何進的手中,隻怕想收回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太後娘娘,我後天就要出征了,我不在京城的這段時間內,太後娘娘凡事都可以依靠太尉楊賜,反倒是應該提防何進和袁氏的動作。”
“嗯,我知道了。隻是,你這一走,也不知道會走多久,姐姐要是想你了怎麼辦?”
“姐姐,小別勝新歡,等我平叛歸來,到時候再好好的和姐姐纏綿,畢竟國事重要嘛!”
“雖然國事重要,但私事也很重要,反正你都要走了,今晚就留下來陪陪我吧!”
“今晚不行,我還要回到軍營進行整頓一番,明晚我再來陪姐姐如何?”
“那好吧。”
嶽彥離開皇宮之後,立刻回到了楊府,此時此刻,廷尉崔烈也在楊府中,和楊賜閑聊,見嶽彥從外麵趕來,一進門便對崔烈道:“崔大人,今天朝議的事情,可能要讓你失望了,本來太尉大人是想告老還鄉的,但是不曾想今日朝議時,何皇後卻提出不準請辭的事情來……”
崔烈打斷了嶽彥的話:“嶽將軍,這件事你不必自責。如今三公九卿都成為了輔政大臣,這還多虧了你的提議,這樣一來,就直接將何進排在外麵了,朝廷大事全部取決於三公九卿的商討,站在何進一方的袁氏估計也討不到什麼便宜。由太尉大人在,我們這些個輔政大臣就自然而然的把太尉大人當成主心骨了。即使我很想當太尉,但現階段是非常時期,一切都等平定了叛亂之後再說吧。”
嶽彥聽到崔烈如此說話,倒是感到很是欣慰,笑著說道:“崔大人頗有國士之風,令嶽彥佩服。”
這時,一個家丁從外麵走了進來,抱拳道:“啟稟大人,光祿勳丁宮丁大人在外求見!”
楊賜、崔烈、嶽彥都吃了一驚,異口同聲的道:“他來幹什麼?”
“不管來幹什麼,來者都是客,絕對不能怠慢了。把丁大人請到這裏來吧!”楊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