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光洗盡了前塵(散文)(3 / 3)

之前,小哥在樓上念《古蘭經》,大哥則在樓下上小學,這樣,沒有上學的我就有機會樓上樓下閑蕩。樓上的阿訇既慈祥又嚴厲,對於孩子的要求特別嚴格,孩子們親切地稱呼他為老阿公,除了教孩子們念經文外,還傳授一些回族的宗教文化知識,村裏的小孩一般到了六七歲左右就要到清真寺學習經文和禮拜。老阿公要求每個孩子每天都要背誦一小段經文,背不出來的,就用竹尺獎賞手掌心。那時候,我雖然不足五歲,串門找小哥的時候也經常被捉來跟著念,慈祥的老阿公就給我定了任務,每天要跟著背一小段,還好,從來沒有得到過老阿公的竹尺獎賞。孩子們學得很努力,也對老阿公非常尊敬,阿訇在村子裏有著至高的地位,全村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學習和背誦經文,或許也是對於穆斯林孩子最初的啟蒙教育吧。

這次回家鄉隻有兩天時間,母親匆匆忙忙收拾老屋,房子早在兩個月前已經賣給了隔壁的鄰居,老屋收拾出來的都是一些陳年舊物,默默流淌著歲月深處的氣息,母親不舍得扔,卻又不能全部帶走,左思右想後,分類送給了親戚和鄰居,算是做個紀念。去年回老家的時候,還在小舅家的院子裏看見一隻青草石水缸,石缸裏盛著清清的井水,我趴在石缸上,從清水中尋找自己的倒影。

我去小舅家找兩個哥哥玩,大哥已經沒讀書了,一個人到昆明做生意。小哥還留在家裏,已經開始承擔家裏的家務活,沒有多少時間帶我玩。人長大了就知道害羞,彼此之間產生了隔閡,不像小時候那樣可以親密無間地玩耍。我一個人在村裏閑逛,由於離開時還小,記不住太多的人,反而是認識我的人比較多,大家見了我親切地叫我的乳名,我半張著嘴巴不知道如何稱呼,多半是怕叫錯了。一個人走在鄉村的小路上,在熟悉的場景裏尋找兒時的影子,人生第一次,我像一個口袋裏裝滿了糖果的孩子,細細咀嚼著記憶帶來的回味和香甜。第三天,我和母親就離開了家鄉。

短暫的相聚,之後便是情理中的遙望、等待和思念。就像每一滴水珠渴望回歸海洋,盡管這段返鄉道路顛簸漫長,遇到過聖紀或是家裏有什麼事的時候,母親還是爭取回老家一趟,她始終惦記著那裏的親人,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那些淡不去的鄉音鄉情。她的根始終在那裏,那裏的人和事,那裏的山山水水,那些難忘的鄉音鄉情始終是她最想念的地方。一別三十年。時光,洗盡了一個人的前塵往事,以為走得很遠的地方就再也回不去了。不曾想,轉念之間故鄉又成了故事的源頭。

前年,我的母親歸真了。

按照母親葉落歸根的願望,我們將她送回了故鄉。當我們全家披星戴月趕到故鄉時,已經是深夜兩點,卻得到了小舅一家人的悉心照料,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匆匆趕來,忙前忙後張羅著家務,表哥表姐默默幫助我們這些兒女行著最後的孝道,而當表弟高聲念誦《孝子經》的時候,我再一次不由得淚水奪眶而出。遊離太久的心,在那一刻得到停頓和安息,古老的宗教文化以其特有的寬厚和仁慈迎接著遠方的遊子。突然明白了,在這個世上離你不遠的地方,還有一群人被叫做“親人”,或許,你們會因為某種原因走散或失離,但因為有著共同的信仰,因為身上流著同一股血緣,不論隔得多遠,不論走到哪裏,經曆著怎樣的人事,都斷不開那條親情的紐帶。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他都會義無反顧伸出手向你靠近,並且,始終默默等待你的歸來。

責任編輯 石彥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