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1 / 2)

1856年5月6日,奧地利摩拉給亞的一個小城鎮——弗賴堡(現捷克的普賴博爾)的一個猶太籍商人家裏誕生了一名健壯的黑發男孩,他就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自傳》中自豪地寫道:“我的父母是猶太人,我自己至今仍然是個猶太人。”他說:“我經常感受到自己已經繼承了我們的先輩為保衛他們的神殿所必備的那種藐視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為曆史上的那個時刻而心甘情願地獻出我的一生。”正是這種強勁的精神動力,激勵他在開拓人類精神分析荒野的創舉中永遠奮發進取、百折不撓。

1865年,9歲的弗洛伊德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文科中學,他連續7年獲得第一名。他在《自傳》中寫道:“我享有特別的待遇,幾乎從不用參加班裏的考試。”

1873年秋,弗洛伊德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著名的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這時他才17歲。在《自傳》中他寫道:“我體驗到一些明顯的失望。首先,我發現別人指望我該自認為低人一等,是個外人,因為我是猶太人。”“我在年輕時便不得不熟悉這種處於對立麵和在‘緊密團結的大多數人’的禁令之下的命運。”他覺得除了憤怒之外,隻有不斷奮鬥才能在社會的某個角落尋得一塊立身之地。

在大學學習期間,弗洛伊德是第一批被選送到雅斯動物實驗站實習的優秀學生。他解剖了400多條鱔魚,第一次發表了關於鱔性腺結構的論文。

恩斯特·布呂克是維也納著名的生理學教授,弗洛伊德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有6年時間是在布呂克教授直接指導下進行神經生理學研究的,並完成了具有獨創性的科研課題,如《神經係統諸要素之構造》等。

1881年,弗洛伊德以優異的成績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882年4月,弗洛伊德與一位門第顯赫的猶太世家的姑娘瑪莎·伯奈斯結識,並於同年6月訂婚。當時她21歲,比弗洛伊德小5歲。

弗洛伊德在婚戀問題上同對待科學的態度一樣,既熱情浪漫又嚴肅認真。他們從戀愛到結婚長達4年零3個月。此間,弗洛伊德給瑪莎寫了900多封情書,表達了對她的忠貞不渝。

從醫學院畢業後,弗洛伊德留在布呂克的生理研究所工作,專門從事神經生理學及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收入微薄,難以養家,更無法為結婚準備必要的資金。在布呂克的勸導下,弗洛伊德的人生道路發生了一個新的轉折:從基礎理論研究轉向臨床醫療工作。從1882年起,弗洛伊德在維也納綜合醫院工作了3年。

在醫療實踐之外,弗洛伊德還利用業餘時間從事研究工作。特別是他轉到梅納特的精神病治療所工作的5個月,對“梅納特精神錯亂症”患者的研究,是弗洛伊德研究潛意識與變態心理的開端。他發表了《腦中神經核及神經通路》論文及《神經係統器質性病變》的觀察報告等。

1885年春,由於他在神經組織學和臨床治療方麵的顯著成績而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

後來他到法國精神病大師沙可處學習,又去法國南錫,向著名精神病學家李厄保和伯恩海姆求教。

1886年,弗洛伊德以神經病理學家身份在維也納開設了一個醫治精神神經症的私人診所。他主要采用了電療法、催眠法和宣泄法等。後來他發現催眠的療效不持久,遂改用他所特創的自由聯想法(或精神分析療法)為患者治療。

這年9月,30歲的弗洛伊德與瑪莎結婚。在婚後的頭10年裏,他們有了3個兒子和3個女兒。

由於性的觀點,弗洛伊德長期生活在被人指責和反對的逆境中。但他仍頑強地在他開創的精神分析領域中開拓、遨遊,取得了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