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與人辯論中的機智口才(3 / 3)

丘浚這樣做,是將和尚說的論據返還給他,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借題論辯運用掌握得好的人,可以借對方的話題來封住對方的嘴巴。

明朝紹興府的小公子有一天搶了一個小孩的毽子,把人家惹哭了,剛好徐文長路過,就把毽子從小公子手裏奪過來,歸還給那個小孩。誰知小公子由於平時嬌寵慣了,哪受過這樣的氣,他一下子大哭大鬧起來,還說徐文長欺負他。於是,家丁就把徐文長押上堂去麵見知府。知府厲聲喝道:“你欺侮我的孩子,就是目無本知府,你可知罪?”徐文長冷笑道:“據我看。您大人才是不知罪呢!”知府大喝道:“我何來有罪?”徐文長說:“你家小公子一早在踢毽子,大人諒必知道這毽子上有羽毛,下有銅錢,銅錢上印的是嘉靖皇帝年號。小公子如今竟然手提毫毛,腳踢萬歲,豈不是欺君罔上?常言道:‘子不肖,父之過。’大人又該當何罪?”徐文長這一招果然厲害,他針對知府借題發揮的作法,借來了更大的題——腳踢萬歲,來整治知府,使知府無論如何也吃不消如此“大罪”了,不得不趕忙賠笑道:“好吧,好吧,大家誰也不要為難誰吧!”徐文長這才罷休。臨走的時候,知府還客氣地親自把他送出衙門。

論辯雙方往往會各不相讓,如果不能給對方以有力地打擊,自己就會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隻有抓住對方話題中的辮子,用鋒利的言辭駁斥對方,才能一招製敵。

另辟蹊徑,突破辯論中的僵局

論辯是參辯雙方的一種逆向抗衡,這種抗衡往往針鋒相對,陷入僵局相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辯論的勝利,不妨另辟蹊徑,變逆為順,采用一種“投其所好”的戰術,從反向的角度,向對方發起一場心理攻勢,在順的過程中化解對方的攻勢,發現對方的破綻,抓住突破之機,從而出其不意地戰勝對方。

(1)捕捉戰機

律師喬特斯為有殺妻嫌疑的拉裏辯護,這時律師麥納斯提出了對拉裏十分不利的證據:拉裏曾向麥納斯提出過,要麥納斯幫助他與妻子離婚,並由此推論拉裏在無法達到離婚目的時,會采取極端措施。喬特斯知道要直接反駁“要求離婚就有殺人動機”是困難的,於是他采取了“投其所好”的策略。

喬特斯向麥納斯承認,自己對離婚是外行,一邊恭敬地問對方是不是很忙。麥納斯躊躇滿誌地回答:“要我處理的案子要多少有多少。”後來又補充說,每年至少有200件。喬特斯讚歎說:“呀!一年200件,您真是離婚案的專家,光是寫文件就夠您忙的了。”麥納斯的聲音猶豫起來,感到說得太多人們難以相信,就隻好承認說:“可是……其中有些人……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了主意。”破綻出現了,喬特斯抓住這一點,進一步誘導道:“啊!您是說有重新和好的可能,那大概有10%的人不想把離婚付諸行動?”麥納斯說:“百分比還要高一些。”“高多少。11%?20%?”“接近40%。”喬特斯用驚奇的眼光盯著他說:“麥納斯先生,您是說去找您的人中有近一半最後決定不離婚?”“是的。”麥納斯這時有些感覺到了,但退路已經沒有了。“嗯,我想這不會是因為他們對您的能力缺乏信任吧?”“當然不是!”麥納斯急忙自我辯解,“他們常常一時衝動,就跑來找我。可是一旦真的要離婚,便改變了主意……”他突然止住,意識到自己上當了。“謝謝,”喬特斯說,“你真幫了我的大忙。”

在這場法庭辯論中,喬特斯見正麵反駁難度較大,就采用了“投其所好”術,從側麵迂回。他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對離婚案是外行,恭維對方很忙,當對方得意忘形,鼓吹自己處理離婚案件的數目時,他又進一步恭維對方是離婚案專家。當對方感到吹過了頭,說有些人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了主意時,戰機出現了。喬特斯抓住這一點誘使對方說出了自己否定自己的話。可見,在論辯中如果正麵說理難以奏效,可以采用“投其所好”術,與對方巧妙周旋,對方對抗心理弱化,疏於防範,就有可能暴露出一些破綻,己方乘隙而入,一舉製勝。

(2)請君入甕

一天,一位麵容嬌美的女青年在馬路上走。突然,她發現有一個“摩登”男青年在後麵緊追不舍,怎麼辦呢?她突然有了主意。她回過頭來對男青年說:“你為什麼老跟著我?”男青年說:“您太美了,真讓人著迷,我真心愛您,讓我們交個朋友吧!”姑娘嫣然一笑,說:

“謝謝您的誇獎,在我後麵走的姑娘是我妹妹,她比我更美。”“真的嗎?”男青年非常高興,馬上回過頭去,但卻不見姑娘的身影。他知道上當了,又去追趕那位漂亮姑娘,質問她為什麼騙人。女青年說:“不,是你騙了我,如果你真心愛我,那麼為什麼去追另一個女人,經不起考驗,還想跟我交朋友,請你走開!”男青年被說得麵紅耳赤,訕訕地溜走了。

這位女青年之所以能製服男青年,就是順著對方貪圖美色的心理投其所好,設計誘之。對方不知是計,去追更美的姑娘,這就使其醜惡的嘴臉暴露無遺。女青年順勢反擊,讓對方自暴其醜,無地自容,從而達到了目的。從這個實例可見,辯論中的“投其所好”術,其實也是一種“誘敵”戰術,抓住對方的需求和動機,設下圈套,誘敵深入,對方進入伏擊圈後,己方就可猛烈出擊,戰勝對方。

(3)巧布疑陣

一位顧客到某酒店喝酒,店主以半杯酒當滿杯賣給他。他喝完第一杯後,轉身問店主:“你們這兒一星期能賣多少桶酒?”“35桶。”

店主洋洋得意地回答。“那麼,”顧客說,“我倒想出了一個能使你每周賣掉70桶的辦法。”店主很驚訝,忙問:“什麼辦法?”“這很簡單,你隻要將每個杯子裏的酒裝滿就行了。”

聰明的顧客利用店主唯利是圖的心理,投其所好,巧設圈套,待其落入,再奮力一擊,揭露了店主以半杯酒充一杯酒的惡劣行徑。此種說法比起一般的斥責要有力得多,也深刻得多。可見“投其所好”術又是辯論中的疑兵之計,可以迎合對方的某種愛好和某種心理,巧布疑陣,麻痹對方,使之放鬆警惕,誤入陷阱,從而達到戰勝對方的目的。

在論戰中,隻要善於另辟蹊徑,就能很快突破僵局,漸入佳境。

抓住對方的要害與弱點,窮追猛打

辯論,在很大程度上靠即興臨場發揮,而人的語言不可能總是組織得很嚴密,總有一些漏洞。隻要能夠抓住對方的弱點,全力擊之,就能迫其就範。

對方立論不甚周全、解釋不盡合理、表達欠妥等,都可帶來可乘之機。具體說來,有如下幾種抓住論敵弱點的情況。

①集中力量攻擊對方某一薄弱環節。在辯論中,對方必有軟肋。在進攻時,集中火力攻擊之,打開突破口,一鼓作氣,最終必定取得勝利。

②利用對方隱藏的弱點。這類弱點需要處處留心,隨時抓住。

③利用對方表達上的漏洞。辯論中抓住對方表達上的漏洞,及時指出,也會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④利用對方邏輯上的弱點,按照對方邏輯導出兩個相互矛盾的結論,這樣,對方論點不攻自破。

⑤利用對方立論上的弱點。一般來說,這樣的弱點不很明顯,但一旦抓住,進行攻擊,那麼它的攻擊就是致命的。如在“人性本善”辯論中,找出對方立論的疵點,“善花是如何結出惡果”,並進行連續攻擊,效果就非常明顯。

打擊對方的不備之處,摧毀力是很大的。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對方考慮再周全,也有疏漏之處,關鍵在於是否有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並抓住這種疏漏進行反擊。

1966年,電影演員出身的裏根同前任州長布朗競選加利福尼亞州長。當時,布朗的助手苦心編了個電視節目,節目中布朗對一群小學生說:“我正在同一名演員競選,而你們知道是誰暗殺了林肯?”這裏說的是殺害前總統的演員布思,而其真意卻是誹謗裏根的出身。然而,結果卻適得其反,被裏根強大的競選班子抓住了漏洞,進行了有力地反擊,裏根因此而獲得了無數張同情票,最後以絕對優勢當上了州長。布朗的失策就在於“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再說裏根是演員出身跟凶犯布思有什麼關係呢?

在論辯的進攻中,因準備不足而出現漏洞,就等於把把柄送給了對方,對方當然會毫不留情地進行反擊,所以,抓住要害常常是辯論取勝的關鍵。

20世紀50年代中期香港茂隆皮箱廠負責人馮燦善於經營,生意相當興隆,因而引起英國商人威爾斯的嫉妒。威爾斯蓄意敲詐,向茂隆訂購了5000隻皮箱,價值港幣20萬元。茂隆按照合同規定如期交貨,威爾斯卻雞蛋裏挑骨頭,硬說皮箱中有木料,不能算是皮箱,要求賠償損失。威爾斯同時向法院提出訴訟。開庭時,港英法院偏袒威爾斯,企圖判馮燦詐騙罪。馮燦委托當時還不大出名的律師羅文錦出庭辯護。羅文錦分析了案情,抓住了最關鍵的問題。在法庭上,正當威爾斯信口雌黃,強詞奪理的時候,羅文錦站起來,從口袋裏取出一隻大號金懷表,高聲問法官:

“法官先生,請問這是什麼表?”

法官答:“這是英國倫敦出品的金表。可是,這與本案有什麼關係呢?”

“有關係。”羅文錦高舉金表,麵對法庭上所有的人問道:“這是金表,沒有人懷疑了吧?但是請問,這塊金表除表殼是鍍金之外,內部的機件都是金製的麼?”

旁聽者同聲議論:“不是。”“當然不是。”……

“那麼,人們為什麼叫它金表呢?”羅文錦稍作停頓,高聲說:“由此可見,茂隆的皮箱案,不過是原告無理取鬧、存心敲詐而已。”

在眾目睽睽之下,法官隻得判威爾斯誣告罪,罰款5000元,了結此案。從此,羅文錦聲名大振。

顯然,羅文錦由於抓住了問題的要害,明確了主攻的目標,才設想了以金表來類比推理的方式。而且,他在進攻中還注意了表達的層次和氣勢,顯得簡潔有力,從而獲得勝訴。

在戰爭中,傷敵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在辯論中,全麵反駁,不如抓住要害,攻其一點。隻要抓住要害,窮追猛打,論敵就會敗下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