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怎樣避其鋒芒,靈活應變,有以下幾種方法:
(1)借力打力
武俠小說中有一招數,叫“借力打力”,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對方攻擊之力反擊對方。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論辯中來。
(2)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己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這裏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論辯理論中屬於強攻,它要求辯手勇於接招,勇於反擊,因而它也是一種難度較大、對抗性很高、說服力極強的論辯技巧。場上雄辯滔滔,風雲變幻,不是隨時都有“孫行者”、“孫悟空”這樣現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辯手對對方當時的觀點和己方立場進行精當的歸納或演繹。比如,在關於《治貧比治愚更重要》的辯論中,正方有這樣一段陳述:
“……對方辯友以迫切性來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訴您,我現在肚子餓得很,十萬火急地需要食物來充饑,但我還是要辯下去,因為我意識到辯論比充饑更重要。”話音一落,掌聲四起。這時反方從容辯道:“對方辯友,我認為‘有飯不吃’和‘無飯可吃’是兩碼事……”
反方的答辯激起了更熱烈的掌聲。正方以“有飯不吃”論證貧困不足懼和治愚的相對重要性,反方立即從己方觀點中歸納出“無飯可吃”的旨要,鮮明地比較出了兩者本質上的天差地別,有效地扼製了對方偷換概念的傾向。
(3)順水推舟
表麵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推導中根據己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
(4)正本清源
所謂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義而言,就是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把它拉入己方“勢力範圍”,使其恰好為己方觀點服務。較之正向推理的“順水推舟”法,這種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5)釜底抽薪
刁鑽的選擇性提問,是許多辯手慣用的進攻招式之一。通常,這種提問是有預謀的,它能置人於“兩難”境地,無論對方作哪種選擇都於己不利。對付這種提問的一個具體技法是,從對方的選擇性提問中,抽出一個預設選項進行強有力地反詰,從根本上挫敗對方的銳氣,這種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辯場上的實際情況十分複雜,要想在論辯中變被動為主動,掌握一些反客為主的技巧還僅僅是一方麵,需要仰仗於非常到位的即興發揮,而這一點卻是無章可循的。
(6)自我解嘲
當令人難堪的事情已經發生,運用自嘲,能使你的自尊心通過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護,並且,還能體現出自己的大度胸懷。
置身於難堪境地時,如果過分掩飾自己的失態,反而會弄巧成拙,使自己越發尷尬。而以漫不經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說幾句取悅於人的話,卻可以活躍氣氛,消除尷尬。
自嘲運用得好,可以使辯論平添風采,如果用不好,會使對方反感,造成交談障礙。自嘲要審時度勢,相機而用,不宜到處亂用。比如,對話答辯、座談討論、調查訪問等,就不宜使用自嘲。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積極的自嘲,包含著自嘲者強烈的自尊心、自愛。這種自嘲不過是采取一種貌似消極、實為積極的促使交涉談話向好的方向轉化的手段而已。它從另一個角度,把不利化為有利,擺脫了自己的心理負擔。
在軍事上,有一個很好的策略就是“避實就虛”。在辯論中,避實就虛也是取勝的不二法門。
掌握悖論破解法
悖論,是一種奇特的邏輯矛盾。悖論的奇特之處在於當人們按常規推理要肯定某件事或某種道理時,卻在不知不覺之間又把它們否定了。在辯論中,某些論敵的辯辭往往有意無意會含有悖論的因素,此時,辯論者如能慧眼明察,加以利用,並以此為突破口,巧妙地予以破解,必使論敵難以自圓其說而被擊敗,這就是論辯中的“悖論破解法”。“悖論破解法”一般說來有3種。
(1)用自我涉及方法使對方作繭自縛
一般的悖論,如果不涉及對方自我,往往不易發現其悖謬,而一旦把對方牽涉進去,則悖論立現。用對方自我涉及的方法來使對方作繭自縛,是破解對方悖論的絕妙方法。如:某評論家評論某作家的作品,武斷地說:“您怎麼能這樣寫呢?您已是第三次在作品裏作這樣的描寫了。難道您不知道:第一個把女人比喻為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這句名言嗎?”作家答道:是的,您說得很對。不過您已經是第7次使用這句話了。
在這裏,評論家引用名言來批評作家屢次在作品中作相同的描寫,作家及時抓住評論家多次用此名言去批評別人的把柄,讓對方自我涉及,如果對方所講的道理成立,那麼對方也就是名言中所說的“庸才”、“蠢才”。如此,對方隻能無言以對。
(2)用兩難推理形式揭穿對方悖論的邏輯錯誤
凡是悖論,都隱含著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破解對方的悖論,可以運用邏輯中的兩難推理形式揭穿對方悖論的自相矛盾,使對方陷入進退兩難、難以自圓其說的境地。有些詭辯學者主張“辯無勝”。對此,一位哲學家反駁道:
“你們既然和人辯論,又主張‘辯無勝’之說,那麼,請問,你們的‘辯無勝’之說是對的呢,還是不對的呢?如果你們的說法是對的,那就是你們辯勝了;如果你們的說法是不對的,那就是你們辯敗了,而別人辯勝了。由此可見,不是你們辯勝,就是別人辯勝,怎麼能說‘辯無勝’呢?”
在這裏,哲學家慧眼識謬,機智地運用了邏輯中的兩難推理形式,揭穿了對方“辯無勝”的矛盾,讓對方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3)用肯定其美言的方式揭露對方言行相悖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說話冠冕堂皇,然而所作所為,離其所講的相距很遠,這也是一種言行相悖的悖論。在辯論中,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先極力肯定、讚美對方所說的美言,再以其美言反利其醜行,達到揭露其心口不一、言行相悖的目的,使其不得不收斂自己的醜行。例如:
春節將至,某局長助理到下屬單位找到該單位負責人,暗示該單位負責人在年終時到局裏拜拜年。這位下屬單位負責人推辭說年終工作忙暫時去不了。該助理卻進一步明示:“我來時,局長說了,下屬單位給我們送一點點,我們收一點點,但我們也要給上麵送一點點,這樣,我們局裏的事就好辦一點點,請你們還是要多多理解。”話已到此,該單位負責人隻好說:“你說局長說的這些話,我沒有親耳聽到,可是上次局裏開廉政會議,我可是親耳聽到局長講話要求大家要抵製不正之風,反腐倡廉,局長還說要做好表率。你說的這些話,我感到和他在廉政會議上講的正好相反,我們到底是按他在會上講的還是按你傳達的去執行呢?是否打電話請示一下局長?”說著,他就要去取電話。該助理見狀,急忙說:“別,別!就算我白來一趟。”說完,悻悻地走了。
在這裏,這位下屬單位的負責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對方打出局長旗號時,他使用局長在廉政會議上冠冕堂皇的話,揭穿其言行相悖的悖論,使對方悻悻離去。
隻要掌握了悖論破解法,當論敵論辯中有悖論之時,適時應用,就可以輕鬆擊敗論敵。
擺脫對方的故意刁難
在論辯中,對方故意刁難時,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或接過對方的話頭,或借助論辯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場景加以聯想,找到它們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抓住一點盡情發揮,引出對方未曾預料到的新的思路,從而達到征服對方的目的。這就是借題發揮的論辯技巧。
抗美援朝時,一位外國記者采訪周總理,周總理剛批閱完文件,順手把鋼筆放在桌上。外國記者看見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國生產的“派克”鋼筆,便故意刁難地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美國生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接過話頭朗聲笑著答道:“提起這支筆,那可說來話長,這不是支普通的筆,是一位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無功不能受祿,就想謝絕,哪知朋友說,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確有意義,便收下了這支美國生產的鋼筆。”
那記者聽完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周總理針對外國記者企圖諷刺、譏笑中國落後的意圖,巧借話題,說了這番風趣而又有分量的話。周總理用“戰利品”、“作個紀念”和“覺得確有意義”等詞句暗示,這支筆正是正義力量強大的結果。
接過對方的話題發揮論辯口才,關鍵要抓住借來的話題與自己說的下文之間的內在聯係,以一個詞語或一句話去關聯兩種原來毫不相關的事物,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並對對手所提的話題進行易位,以借題發揮的方法,使自己擺脫受擊處境。
一位名叫丘浚的人遊杭州時,特地到靈隱寺拜訪一個和尚。
殊不知,那和尚生性勢利,見他是一個窮書生,態度十分冷淡。剛好此時有位大將軍的兒子來訪,和尚立即換了一副笑臉,拱手行禮,待為上賓。對比之下,丘浚十分氣憤,等那位公子一走,便質問說:“你為何對我這樣不客氣,對他又那樣客氣呢?”和尚雙手合十,狡辯道:“誤會,誤會,佛經曰:‘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我表麵上對他客氣,其實是對他不客氣;而我表麵上對你不客氣,內心就是對你客氣呀!”
丘浚聽了,二話不說,舉手朝和尚臉上打去,一邊打,一邊說:“如此說來,我打你就是敬你,不打你就是不敬你。”直打得和尚臉紅耳赤,卻又不能辯解。最後,他表示不敢再拿佛經上的言論來為自己狡辯了。丘浚這才住手。